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探讨“文学与教育”(1)

2016-05-25 11:40:04      参与评论()人

■ 克莱齐奥对话莫言: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的语言不会消亡,文学永远存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反复地来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就在于语言本身的美,或者语言这种审美的余韵是别的东西不能代替的。  —— 莫言

莫言

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祖籍山东高密,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0年代起,以故乡高密为原型写出一系列充满乡土风格的先锋文学作品,包括《红高粱》《檀香刑》等。

读书不仅仅是自我存在意识的体现,还可以在道德力量方面产生觉醒,比如说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做丑,什么叫做羞愧,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怜悯。  —— 克莱齐奥

勒·克莱齐奥

法国著名文学家,1940年生,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200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探寻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2008年)

“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2012年)

以上分别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及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与莫言最醒目的共同点是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事实上在前往诺贝尔奖的路上他们同样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前者出生在二战后者生长于自然灾害;走下诺贝尔领奖台后他们也都选择了回到大学校园任教,值得一提的是克莱齐奥还是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昨日,76岁的克莱齐奥、61岁的莫言这两位身兼教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相聚在前些日因文言文校庆公告成为“网红”高校的浙江大学校园内,进行了一场题为“文学与教育”的学术对话。

莫言:克莱齐奥是个厚道的人

克莱齐奥与莫言两年前才相识,但在此之前早已读过对方的作品。克莱齐奥告诉早报记者,莫言几乎所有的书都有法语译本,自己很早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爱逛旧书摊的他很幸运地在莫言还没“贵”起来的时候就拥有他全套的书,“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地方书写的是灾难和黑暗,让我感到震撼的同时看到了希望。”

而莫言将比自己年长的克莱齐奥称为自己的老师,“勒·克莱齐奥先生的文笔非常优雅。他的小说从小处入手,依然展示丰富的人性和广阔的人生。那种感觉和细节很好。我认为他是在法国新小说运动的基础上又往前跨了一大步。”

2014年8月17日,克莱齐奥与莫言初识于西安,4个月后,他们在山东大学对谈,席间克莱齐奥表示将到莫言家乡探访,当时莫言笑称“读作家的书非要去看他的故乡也许是个错误”。这年冬天克莱齐奥从济南坐了动车,与莫言一道到他的家乡高密去看了他的老父亲。在通过莫言家低矮的房门时,弯腰低头的克莱齐奥被一名摄影师拍了下来,把克莱齐奥送走之后,莫言收到了这位摄影师送的照片,照片名为“法国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莫言置之一笑,又把题目改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克莱齐奥是个非常忠厚的人!”莫言在面对早报记者关于两人往来的询问时这样感慨,他至今感激那个寒冷的冬天这个高大的法国人对家中老父的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