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探讨“文学与教育”(3)

2016-05-25 11:40:04      参与评论()人

  

莫言:文学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次两位诺奖得主对话的议题是“文学与教育”,对话伊始,浙江大学的校长吴朝晖表示希望听听两位诺奖得主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建议,但两位文学家没有落于“教育家”的身份谈狭义的高等教育,谈得更多的是人自我的成长、自我教育。

克莱齐奥幼时处于战争年代,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山间村庄,在德国占领军和纳粹的阴影下度过。8岁时,他踏上了去非洲的旅途,跟随母亲和弟弟一起前往尼日利亚探望在那边为英军做战时医生的父亲。正是在这次为时近一个月的旅行中,他开始了最初的写作。他说:“我最早读的书不是文学书,是一本叫《阅读的快乐》的书,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快乐,特别是关于鸟,鸟一飞就几十公里,对于我来说,看到这样一种描写,会想象鸟在飞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树、溪水、房屋,看到整个地球上面这些东西……这些书慢慢给我打开想象的世界,这也就是文学的力量。除了想象力,在读书中我年龄日益增长,自我意识产生了。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描写过一个猎人,他在冰雪的天里被狼所围困,已经没有搏斗的力量,整个身子越来越麻木,感觉就要死去,在这个时候要通过不断地动自己的手指提醒自己还活着,对于我们来说这种自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读书不仅仅是自我存在意识的体现,还可以在道德力量方面产生觉醒,比如说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做丑,什么叫做羞愧,什么叫做爱,什么叫做怜悯,所以我觉得读书恰恰也有这样一种解释自我意识的力量。”

莫言则表示文学是教育的基本方法,也可能是最基本的教育方法,“我们每个人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起,实际上就开始接受文学的教育。另外文学也是教育重要的内容,听故事,读书、读诗都是文学的内容,教材里每一篇课文实际上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或者小说里面的借鉴。”

莫言补充道在物质化的当下,他仍然对文学保持着乐观,“我认为还没有像大家前几年所描述的那样文学即将死亡,为什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人类的语言不会消亡,文学永远存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反复地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就在于语言本身的美,或者语言这种审美的余韵是别的东西不能代替的。文学是永远存在的。”

克莱齐奥认同莫言的观点,甚至表示文学会比长城更不朽,“因为文学给大家带来力量。文学可以写在纸上或屏幕上,形式不是很重要,关键是文学会以精神形式继续存在。现在都讲创造,日常一些创造太多,过两天就过时了,但是文学、语言是会存在下去的,我之所以喜欢中国就在这点上。无论是在传统还是在政治教育方面,对于文学的承认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力量,当今世界不仅仅需要科学,也不仅仅需要人文或者是艺术,文学恰恰是人文与艺术之间的平衡,而文学过去的贡献和未来的贡献就是为人类的这种平衡以及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录入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