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敲,敲,他终于敲开了诺贝尔的门(2)

2016-10-14 12:10:06      参与评论()人

民谣歌手钟立风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位歌者,更是诗人、反战英雄,也是一个传奇、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而他所有的这些能量,是由他的音乐带出,给世人警醒、希望和安慰。”

艾伦·金斯堡

推荐提名迪伦

1996年1月,一个以挪威为基地的委员会开始筹划并准备为鲍勃·迪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为此,艾伦·金斯堡特地撰写了一封推荐信。

1997年8月,来自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英语与艺术教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宣读了艾伦·金斯堡的推荐信。信中写道:“虽然他(鲍勃·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之后,从1998年到2004年,甚至2015年,迪伦每年都被提名。鲍勃·迪伦的粉丝还特地建立了一个名为“Expecting Rain”(来源于鲍勃·迪伦的歌词)的网站,声援其拿诺奖。但在博彩公司历年开出的诺奖赔率表上,鲍勃·迪伦一直不被看好。

诺贝尔奖帮他完成从

音乐到文学的彻底转型

鲍勃·迪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已收获了格莱美奖、奥斯卡奖和一个金球奖。如今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将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悉数解锁,同时成为23年来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

《编年史》于2005年出版,《华盛顿邮报》评论:“一本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其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我们早就知道迪伦会写,然而我们没有想到这位摇滚老江湖可以用如此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眼光回顾往昔的岁月。”

2006年,这本《编年史》(Chronicles)就被引进到了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这本书的中文版策划人、编辑杨全强接受了早报记者的采访。接通电话时他仍处于震惊中,自称完全没想到十年前出于兴趣做的一本书,竟成为鲍勃·迪伦这位新晋诺奖作家在国内的唯一一本书。他感慨道:“音乐人、诗人一直是鲍勃·迪伦游离着的双重身份,诺贝尔奖帮他完成了彻底的转型。”

回忆起十年前引进《编年史》的经历,杨全强称,当时仅仅是将鲍勃·迪伦音乐类选题出版。这本书最初是作为乐迷收藏推出,上市后销量很好,仅2006年一年就销售了2万册,并且不断加印,共重版了三次。

杨全强曾委托版权代理公司跟鲍勃·迪伦联系,希望他能为中文读者写几句话、签个名什么的,但得到的反馈是,迪伦拒绝干这种事。杨全强称自己一方面觉得有点遗憾,毕竟如果迪伦专门为中国读者写个序,对于书在中国的销量,会有较明显的提升。另一方面他也暗自庆幸,迪伦没有让他失望,六十多岁的迪伦仍然像二十几岁时那样,不屑任何人,不屑任何事。

杨全强表示,《编年史》推出的十年间,他已意识到这是个有诺贝尔级潜质的作家。“我的确想过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他是有这个实力的。他的歌词不仅仅是音乐领域的,也是非常厉害的诗歌,他的文学创作具备所有好作家的特质。”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