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给他们经费支持,不施加票房压力(2)

2016-10-26 13:30:47      参与评论()人

“感谢上海国际艺术节

把我们推上国际平台”

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是“扶青计划”的“老朋友”,也是艺委会委员。但她也曾经是艺术节这个平台的受益者。“我第一次来上海演出就是在艺术节这个平台上,演出的是《生死场》,我当时29岁,是一个年轻导演,当时在美琪剧院一票难求,后来我的作品陆续得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垂青,包括我的《北京法源寺》也是受邀于上海国际艺术节就要在上海演出。《青蛇》也是2013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作品。”

“上海国际艺术节对我有恩,我出于报恩也参加了扶青计划”,田沁鑫表示,上海国际艺术节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久已有之,现在依然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传统,并拓展成了扶青计划,“我看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我很支持这个计划,我也很感动。我觉得青年是艺术家最好的时期,这个时候帮助青年艺术家来完成他的梦想,我觉得是对青年艺术家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青年戏剧导演王翀是扶青计划第一年的参与者,5年后,他带来了在上海的第十部作品《大先生》。他说:“我一直想感谢上海艺术节把我们推上国际的平台。一直以来有一种对青年艺术的偏见,青年艺术属于体制外的、比较粗糙的艺术创作。其实之所以有可能是粗糙的,是因为我们没有获得好的平台的支持。我有幸能够进入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么好的平台,获得特别充分的资金支持,又跟谭盾这样的大师面对面,获得他的帮助。”

把扶青计划拓展成全球

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

五年间,扶青计划为众多年轻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各种支持和走出去的平台。而众多一直关注这一计划的专家们也对它的未来提出了展望。

回顾五年过程,刘文国觉得扶青计划还能在顶层设计上做得更好。上海要建立国际文化大都市,要制定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创造条件让他们留在上海创新、创业。其次,要让优秀作品不仅停留在委约阶段,更要让他们接受市场的检验。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十三五”上海要打造100部文艺精品,希望扶青计划要做好孵化,种好种子,这个种子既是人才的种子,也是作品创意的种子。

上音教授陈强斌提出,扶青计划的开放度和影响可以完全波及海外,波及全世界,这对年轻人的培养也非常重要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也认为,上海的扶青计划,可以扩展到中国。“我希望它是一个全球华人的扶青计划,希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成为全球青年的扶青计划,让大家共同关注艺术,来关注人类的生存,来关注这个世界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