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在这里,重温中国民族印刷工业史(1)

2016-11-02 14:00:30      参与评论()人

■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获批“市级民办非企业博物馆” 再现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往事

1935年,中华书局工作人员和新置德国凹版印刷大电机的合影。照片人物左五为时任中华书局局长陆费逵。图片来源: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

商务印书馆上个世纪30年代辉煌时期的全景。图片来源: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

商务印书馆上个世纪30年代辉煌时期的全景。图片来源: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

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教科书》

上海是中国现代印刷术的发源地。我国新兴民族印刷工业的两大代表——1897年创立的商务印书馆和1912年创立的中华书局都诞生于上海。它们不仅十分讲求出版物的印刷技术和质量,还较早引进德、英、美、日等国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技术,为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今年9月在青浦现代印刷基地挂牌的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日前获批“市级民办非企业博物馆”,是上海报业集团旗下唯一的博物馆。目前该馆已拥有藏品900余件,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历史文物自成一馆。10月31日,早报记者走进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听馆长林伟成讲述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早年的印刷故事。

商务印书馆:曾是日军

进犯时的重点攻击目标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立于上海。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原是外国人在上海开办的报馆和书馆的排字工人。他们集资3750元,租屋三间,购机器数台,办起了这家小印刷工场,起名为商务印书馆。

早期,商务印书馆以印刷为主。1902年,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抱着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进入商务。经他擘划,商务成立了编译所、印刷所和发行所,并聘请蔡元培为编译所所长。不久,蔡元培离开上海赴青岛,由张元济任所长。张元济请来一大批学者和专家加盟商务,开始组织编写新式教科书,译印外国名著和编纂出版各类辞典工具书,使商务真正成为一家出版企业。

从1907年开始,商务印书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1932年之前达到鼎盛,总人数达到4500人。其中,编译所积聚了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发行所在海内外开办了36家分馆,印刷所在北京、香港设有分厂,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

当时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遍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文学艺术、儿童读物、教科书、辞书等各个门类,还出版数十种杂志。

比如《东方杂志》。它是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初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它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成为近现代史的见证。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