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怎样为观众提供有营养的爆米花?(1)

2016-11-01 14:00:36      参与评论()人

■第五届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举行 探讨高速发展下中国电影缺失的内核

《翻滚吧,阿信》导演林育贤

导演、监制、编剧文隽

《小别离》编剧何晴

《战狼》编剧刘毅

10月已过,除了国庆档唯一的爆款《湄公河行动》票房突破十亿之外,本月的多数电影依然未能激起波澜,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也随着年底的逼近正愈显遥远,虽有数部好莱坞大片将在11月前来救市,但在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高烧”之下,今年的“低烧”显得令人更加不安。

除了票补等市场时段之外,电影内容本身的乏善可陈和过分追逐IP和热门题材所带来的影片质量下降、跟不上观众审美,是业界公认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2016年10月29日,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当代电影》杂志社、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内地、香港、台湾电影编剧研讨会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大批内地与港台的编剧、导演和学者齐聚,围绕着“我们的银幕主人公都去哪儿了”的主题,对当下中国电影高速发展下内核缺失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对话。

商业追逐

让电影人物缺失了灵魂

“中国电影现在已经被商业化的利益冲昏头脑失去灵魂了,很多电影不仅缺少深挖生活,还淹没在主观臆造和模仿他人之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在讨论中指出了电影在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电影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对人性的关注一直是重要的命题,中国电影史上也曾有许多令人感动和与之共悲喜的经典角色,但在今日中国电影产业和票房突飞猛进,产量达到每年几百部之时,其中却鲜有能让我们记住的“人物”。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当代电影》杂志社副主编张文燕认为:“虽然我们的电影票房是以极高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很多人都说我们电影行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虽然目前来看这个节点可能仍未到达,但是这也是对我们的警示,如何在高票房的繁荣面前保持清醒,开拓电影创意,创造精彩人物和提升电影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王兴东认为,“反观好莱坞,他们电影的核心工程就是创造各式各样的丰富人物,好莱坞的成绩也证明了打造好人物和好故事才是电影产业经久不衰的关键,而当年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奖时,上台后第一个感谢的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杨·马特尓,可见他有多么看重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而我们老一辈的电影家也是如此,谢晋导演当年就非常看重剧本和人物创造,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电影简直是缺血、缺氧、缺魂,甚至缺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也从电影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电影不像是歌剧或是舞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所以也是我们与其他国家时间差最短的艺术,而且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聚焦于人,表达对普通人关注的艺术,本应该更加百花齐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下中国电影变得不再是一门艺术,而是被娱乐主义和艺术主义主导了方向,不把人当人,这样怎么可能出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