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为什么不能认同电影像戏剧?”

2016-10-27 13:00:55      参与评论()人

■电影《驴得水》明日公映 导演周申、刘露接受早报专访谈话剧改编

话剧《驴得水》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大概很多看过戏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一部讽刺戏居然能搬上银幕,创作者自己都有些意外。

《驴得水》说的是一群有志于改变偏远地区底层教育的理想主义青年,来到贫困农村普及教育的故事。“我们拿教育的篮子装人性的东西,通过探讨底线来探讨价值观,说的是不能打着美好愿望的幌子做突破底线的事情。”导演周申这样阐述这个故事的主题。

同名话剧在全国上演了五年,被视为近年来最成功的小剧场戏剧。事实上,导演周申和刘露开始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写的就是一个电影剧本。只不过一开始没有资金,两位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科班毕业生才决定从自己更熟悉的领域入手,先排成戏,让这个故事立起来。

话剧火了之后,有不少公司找上门来,各家有各家的要求,周申和刘露也尝试过根据其中的意见做修改和妥协,但最后决定还是只做他们擅长的事情。比如像排戏一样地选演员和拍电影。在谈话中,周申和刘露反复提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及他的体验派表演理论。真实的认同和感受在他们看来是这个作品立得住的基础。

《驴得水》里没有明星,三个演员任素汐、裴魁山和王堃是话剧原班人马,其他演员也是以像角色这个标准挑选的。拍摄之前,导演带着整个剧组到内蒙古体验生活一个月,花一个月工工整整地把这个戏排出来,再照着演戏的顺序顺着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根本不可能找明星来这般“耽误”功夫。而这种坚持,一开始让周申和刘露被浇了不少冷水,“他们说没有明星最后电影根本没人给你发行,你们就刻张DVD自家在家欣赏吧。但我们还是坚持自己的艺术标准,也相信即便没有明星,质量好观众一样会喜欢。”

电影上映前,主创们在50座城市进行了1000场点映,收获的几乎是满满的好评。因为没有明星赶通告,《驴得水》的路演活动总是预留给观众充分的交流时间,种种问题也围绕着故事的创作过程和其中人物所要传达的内容本身。

在导演刘露看来,最有意思的观众反馈不是对影片种种内涵的深入解读,而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大爷大妈看完后直白地感叹一句“不能做坏事啊,会有报应的”或者“我年轻的时候像周铁男,后来变成了裴魁山”。

因为脱胎于戏剧,也有一部分声音认为电影的戏剧感太强,某些表演过于夸张或者人物脸谱化情节转换过快,对此周申有些不服,“我认同这个电影充满喜剧感,但不认同这个电影缺乏电影感。很多人都可以认同电影像诗,为什么不能认同电影像戏剧?”

《驴得水》的出品方是开心麻花,去年开心麻花把自家的代表作《夏洛特烦恼》捧成了年度爆款。就探讨的命题来说,《驴得水》更深刻、更严肃,虽然走黑色幽默的路子,但终归不如《夏洛特烦恼》的爱情路数来得讨喜和亲近。“创作者不考虑票房的事,轿车和SUV不会放在一个等量级上去比销量”。创作者在谈及票房的时候如是说。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