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坚持研究的动力从克服困难中来”(1)

2016-11-17 10:30:26      参与评论()人

■早报专访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得主、96岁语言学家张斌

张斌在龙华医院接受记者采访。今年96岁的他虽长时间卧床休养,但仍仪容得体、思维敏捷,乐于与年轻人交流学习。

《九十感怀》

颠扑生涯九十秋,

依稀往事忆从头。

常惊敌寇来空袭,

每数工薪便发愁。

收拾金瓯今胜昔,

折腾岁月喜还忧。

阴霾扫尽千帆过,

万里鹏程庆自由。

——张斌作于90岁

张斌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语言学家,1920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2013年6月21日上午,93岁的张斌在他任教了整整一个甲子的上海师范大学上了最后一堂博士生课,告别了他热爱并奉献一生的三尺讲台,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没有更新更好的东西可以传授给学生了。

张斌被誉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从1986年就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几十年间培养了大量优秀语言学人才。除了在教学上的贡献,张斌在汉语语法研究领域也有丰硕建树。自上世纪50年代起,在汉语语法研究的每一阶段都有重要创见。其间,他与胡裕树先生长达50年共同研究的学术友谊亦是语法学界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11月17日,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会颁给学者张斌等4人。在颁奖前,早报记者前往龙华医院住院部的病房拜访了这位已逾鲐背之年的语言学大家。由于去年意外地骨折了,过去的一年半里,他都在医院卧床休养,目前尽管已无大碍,但因年事已高,仍不能站立行走。不过,轮椅上的张斌先生仪容得体,气定神闲,谈话之间思维依旧敏捷,缜密逻辑和智性光芒时时显现其中。

“不断地走到教学中碰到困难解决问题”

张斌毕业于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当被问及为何会走上汉语语法研究的道路时,张斌说这跟他大学毕业后做语文教师和编辑的职业需要有关,“这两方面的工作对我提出一种要求,就是对于文字方面的准确。做老师的时候,给学生批改作文,做编辑的时候,看稿子要改动,我都要说明理由。”

在工作中遇到语文问题,与人商量又不得要领,张斌于是找来语法著作自己学习钻研。最先读到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觉得大开眼界。1946年在上海《观察周刊》工作时,他开始发表一些语法方面的短文,受到了各方面的鼓励,兴趣更加高涨,从此投身于汉语语法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一书中,张斌在自我介绍中写到,他从高中开始就喜爱文学,还写过散文,主编过小型文学杂志。周围的人一度认定他的兴趣在文学方面。他还喜欢下围棋,从观棋到亲自对弈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兴趣有两种,一种是欣赏者的乐趣,一种是参与者的乐趣。前者是浅层的,往往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后者是深层的,它促使人不断克服困难,执著追求。”他对文学的兴趣属于前者,对语言学的兴趣才是深刻而长久的。

张斌的这次获奖距离《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1997年)的出版已经过去了整整19年。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60年如一日地坚持研究时,张斌说:“我觉得是从克服困难中来的,如果拿一本现成的教材不断地研究下去,就有点无味。不断地走到教学中,不断地碰到困难解决问题,就能够不断坚持。(就像)大家平时打扑克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所以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