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这是个更有趣更洋气的老舍”

2016-11-18 12:30:27      参与评论()人

《二马》剧照

1929年,老舍先生在英国创作了小说《二马》,这部小说成为他早期小说的扛鼎之作。《二马》通过讲述一对中国父子老马和小马在英国伦敦的遭遇,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国民性的问题。2016年,这部小说首次被搬上话剧舞台,由一直钟情于老舍作品的方旭自编自导自演。

《二马》已经结束了首都剧场的演出,12月3日-4日将来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一贯“老北京”味的老舍,在这部作品里却呈现出种“洋气”并轻快的面貌。

导演方旭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感受到老舍很希望这部作品能引起大家的反省。尤其面对一个资本主义大国,古老的中国更需要反省。“《二马》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省。比如,剧中的小马羡慕地对英国姑娘说,蒸汽机改变了她们的生活。而英国姑娘却说,蒸汽机也让她们的空气变臭,泰晤士河里漂满了死鱼。她说她怀念北平,那里天是蓝的,空气清新。我们彩排时说到这段台词,台下的观众都在笑,但这种笑很反讽。因为当年伦敦遇到的问题我们现在都遇到了。所以说,在我们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不知道自我反省,是很难发展得好的。”方旭说。 与人们熟悉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相比,《二马》的笔触更细腻幽默。为了贴近老舍原著幽默鲜活的气质,导演方旭在二度创作中突出了全剧的游戏感。在演员方面,他启用全男班进行演出,不仅有反串表演,五个演员还将承担剧中的九个具名人物,并轮流扮演几个串场角色。

而舞台设计方面也表现出强烈的形式感,“我们将舞台设计成一张折叠的大报纸,舞台上的空间分割就是报纸上的栏目,而剧中的二维漫画、写意的服装、角色的转换,以及全男班的演员,这些都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变成发生在大报纸上的一场大游戏。”

此外,导演方旭表示,电影般快速切换的手法会让该剧的节奏更加轻快,而且故事中间插入了类似相声的评述,“我们希望这个戏能跟观众更好地沟通,更好玩。”在过去几年,方旭接连将老舍的《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搬上舞台,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京味儿”话剧。但他袒言《二马》的“京味儿”并不是那么浓,“比如东哥扮演的李子荣是苏北的,他在戏里说的苏北普通话很喜感,而且一下子就把这个角色与其他人区分开了。这出戏兼顾了南北方的特质和口味儿,观众的接受度会更好”。

“这会是个很欢乐的老舍戏。”方旭说。

录入编辑: 朱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