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首次刊布的《通玄记》卷下明版残页(1)

2016-12-04 11:58:28      参与评论()人

书友李先生最近从日本购得佛书刻本残页四折,承他信任,第一时间就把照片发给了我。残页做过托裱,托在一张皮纸上,然后皮纸的四角又粘在一张硬纸的上面,硬纸右上角粘有纸签一条,上印“明版 华严经探玄记下” 九字,应是日本卖家的鉴定意见。定为“明版”是没有问题的,我请教过专家,告以残页的字体属于明朝的赵体字,约在弘治(1488-1505)稍前。残页的内容显然属于华严宗的某种章疏,不过肯定不是《华严经探玄记》(唐华严宗三祖法藏[643-712]撰)。《探玄记》早已上网,可以检索,但在其中无法找到残页的文字。其实要是在网上逐字检索的话,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的,不过日本卖家显然没有这么去做。其之所以将残页定为《探玄记》,大概主要是根据第一折和第二折之间折缝上的五字书名简称、卷次和纸数。五个字当中,卷次和纸数“下 十一”保存完整,但书名简称的两字只留下左半,右半仅余一点笔画。由于右半该处纸的褶皱未被充分展平,残画显得距离左半的笔画稍远。不过幸好还是能够看出第一字是个“玄”。第二字完整保留了“讠”字边,大概是个“记”。“玄记”固可视为《探玄记》的简称,但《探玄记》是一部大书,像通行的《大正藏》本就有二十卷之多,不可能像残页一样会有“下(卷)”。当然,残页也不可能是华严宗二祖智俨(602-668)的《华严经搜玄记》(《大正藏》本有十卷)。再说了,《探玄记》汉土久佚,直到晚清才由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取回刊印,明朝人从未见过,怎么会有明朝赵体字刻的明版《探玄记》呢! 显然,残页应该是出自另一部卷数为二(上、下)或三(上、中、下),书名带有“玄”字或“玄记”二字,而且曾在明朝刊印过的华严宗著作。

现在来看一下残页的内容。下面是经过我断句的录文,残页中的小字一律放进圆括号:

[第一折]一成此门,初句即次句也。又,将七中多望一,交互关涉。六中一望多

成此门,次句即初句也。如是遍容摄入同时,交互关涉,无有罣阂,成两重主法。以此

为门,生人观智,故云【交涉无阂】。文(二)。初,简异前门。《注》言【互望】者,

六门一望多,一为能,不得为所。七门多法望一,多为能,不得为所。故云【能所义别】

等。〇后,正辨此门。《注》【多能摄一入

[第二折]一】者,向下次句一切为能摄入,同时便为初句所摄入。【即此一】

者,次句所摄所入之一也,同时便为初句能摄入。【即能】等者,显交参法无定相也。

且一法即能所者,【即能】者,初句能摄之一也。【即所】者,次句所入之一也。【即

摄】者,次句所摄之一也。【即入】者,初句能入之一也。次多法即能所者,【即能】

者,次句能摄之一切也。【即所】者,初句所

[第三折]入一切也。【即摄】者,初句所摄一切也。【即入】者,次句能入一切

也。又,【即能】者,能摄能入也。【即所】者,所摄所入也。一多皆然。【即一】者,

初句上半,次句下半。【即多】者,初句下半,次句上半。又,一是即多之一,故一非

一而常多。多是即一之多,故多非多而常一。【一切一时】者,性起一多无先后,故云

【溥收无阂】也。〇次释(二)。初,标举四句。 【谓一望】

[第四折]下,释也。此但标一望多。【有摄有入】者,以对前后门故。又,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