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海边的曼彻斯特》:与悲伤握手言和

2017-03-30 16:02:13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如果说在奥斯卡颁奖前就大出风头的《爱乐之城》像一杯动感闪亮的龙舌兰,喝下去仿佛给身体注入无限活力,那么默默陪跑的本片更像是一杯香气隐忍的龙井,回甘芳醇,意味深长,论实力很难分出高下,陪跑只是因为低调。虽说《爱乐之城》的片尾也被导演罩上了一层忧伤,但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忧伤跟《海边的曼彻斯特》比起来,简直就是合家欢。本片从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催人心碎的情绪,导演像撕口袋一样一点点铺开剧情,然后把这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均匀地注射到整个故事框架里。所以你最终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情绪和细节交替衬托的呈现。这样做的难度相当大,太过缓慢容易不痛不痒,如果太快,又会像《唐山大地震》一样过于偏重悲剧事件本身的呈现,把催泪当作唯一的追求。肯尼思·洛纳根无疑是讲故事的高手,两个多小时的篇幅,稳准狠的台词没有一句废话,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名至实归。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波士顿的物业维修工李·钱德勒来自海边小镇曼彻斯特,那里有着令他悲伤的过往。李本人除了手艺不错,情商极低智商也不怎么样,这样的人放到社会上很危险。说实话小李同志能把自己管好就属不易,很难想象还会要他去承担什么责任。然而哥哥的突然离世不仅把他重新拉回他不愿面对的过往,还要让他成为正处在青春叛逆期的侄子的监护人。好在侄子帕特里克出落得挺争气,德智体全面发展,玩乐队打冰球还有两个女朋友。从法律层面上,李是侄子的监护人,可从情感层面看,早熟的帕特里克倒更像是李的监护人。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并没有粗暴地赋予帕特里克少年老成的性格,好像纽约的迈克·科利昂那样年纪轻轻便能统揽全局,半大小子那些任性冲动的毛病他一样不少,然而却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孤独躁郁的叔叔正视那些过往的和正在经历的伤痛。

亲人的突然逝去会让当事者生出多种感触,或悲伤、或思念、或检视自身等等不一而足,涉及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本片的亮点在于完全跳出同类型的套路,主人公李并没有因为哥哥的死收获内心的成长,也没有通过战胜悲伤情绪,把老掉牙的励志主题再写一遍。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走在白雪皑皑的小镇街头,背负着过往与现实的重负默默与生活本身带来的剧痛握手言和。这样的过程是残酷的,而把这样一个过程轻描淡写地呈现出来其实更加残酷,导演抽去了其中所有的意义,拒绝了所有可能的戏剧化处理,只是任凭事情慢慢向着最为平淡的方向发展。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2

我这么说你可能以为这是一部标准的法式闷片,堆砌大量固定长镜头挑战观众的睡眠水平,但其实完全不是。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极其明快,可以叫做帕特里克的青春物语——他为了讨女友妈妈的欢心使出甜言蜜语,并企图让叔叔和她“好好聊聊天”,然而这样的小淘气却并不招人讨厌。与此同时,他惦记着父亲的下葬,并且试图修复与母亲的关系,以及让叔叔改变对母亲的看法。如果说李是生活的消极承受者,那帕特里克就是生活的积极创造者,他百般努力尝试纠正生活中的诸多错位,为的是留住父亲的船,并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虽然叔侄二人最终谁也没能影响到谁,他们面对挫折时的两种表现都显得真实而且自然,导演也无意对此施加优劣评判,只是默默地让它们并行不悖,然后轻轻交汇。结尾处,李仍然回到波士顿做他的物业维修,安排帕特里克继续留在曼彻斯特完成高中学业。他只是漫不经心地提起会在客厅处给侄子留一张沙发,然而这一笔忽然荡开的温情足以让全片升温,虽然没有关于新生的明确指向,但我们知道不用再为李担心。

其实,面对苦难只要正视就好,无须战胜因为你根本做不到。苦难既已发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好像身上一条无法消除的伤疤。既然无法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就要学着和它共处,而你真正的敌人并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过后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日后的发酵。导演通过电影告诉我们,要相信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最终都有走出去的办法,而作为旁观者,应该尽可能地收起指摘和说教,拿出善意的包容与适时的帮助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