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贾科梅蒂的作品能与所有人对话”(1)

2016-03-24 09:18:1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 雕塑大师贾科梅蒂200多件作品在沪展出,涵盖不同阶段代表作

贾科梅蒂是最重要的现代雕塑家,其人与作品都已成为超现实主义的一个符号。

贾科梅蒂展将展出250件左右作品,其中包括《行走的人》、《匙型女人》、《行走的女人》等标志性作品。

细长如火柴棍般的人形雕塑灵感来源于二战德国集中营的囚犯。

贾科梅蒂,这位20世纪的现代主义雕塑大师有着一张轮廓分明的英俊的脸。他细长如火柴棍般的人形雕塑作品灵感来源于二战德国集中营的囚犯,模特却是具体的个体——朋友或者亲人,体现着他与他的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艺术家哲学家朋友们共享的精神氛围——那是战后欧洲的氛围,充满了威胁、负罪感、忧虑、怀疑和一种濒临死亡的意识。

2015年,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指示者》在佳士得拍出1.41亿美元的高价,刷新了之前仍旧由他保持的全球雕塑最高价。让更多原本不熟知西方艺术的人开始知晓、接近贾科梅蒂。

2016年是贾科梅蒂逝世50周年,3月18日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的贾科梅蒂回顾展上,现场展出来自贾科梅蒂基金会的250件左右的作品,其中包括最具标志性的《行走的人》(1960)、《匙型女人》(1927)、《行走的女人》(1932)、《鼻子》(1947)、《笼子》(1950)等,涵盖了艺术家从早年创作,历经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到1960年代等阶段,是继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贾科梅蒂作品之后最大规模的贾科梅蒂艺术展。

展览上还能看到贾科梅蒂与哲学家萨特、荒诞戏剧家贝克特、人类学家米歇尔·雷里斯、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等等共同构筑起的法国文化名人朋友圈。展览现场,还有根据艺术家当年在巴黎经常光顾的花神咖啡馆模型复原呈现的“贾科梅蒂的咖啡馆”,据说萨特就是在巴黎花神咖啡馆第一次与贾科梅蒂搭讪。

早报记者专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也是贾科梅蒂基金会总监、前蓬皮杜艺术中心副馆长凯瑟琳·格雷尼尔,作为一名艺术史专家,她谈到了贾科梅蒂对于雕塑版本的严格控制问题,以及对于今天的意义:他的工作室只有23平方米,直到逝世,他都无力买下这间工作室,然而这些细长如刀锋般的人形跨越时间,成为一种孤独的符号。  

保障版本是对作品尊重

东方早报:本次展览,我发现重塑的贾科梅蒂工作室门口只张贴了法国人类学家米歇尔·雷里斯(Michel Leiris)的照片,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两位是不是特别亲密的朋友?

凯瑟琳·格雷尼尔:是的,米歇尔·雷里斯和贾科梅蒂还有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都是很亲密的朋友。超现实主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贾科梅蒂所支持的,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作品感兴趣,又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内容。还有一派主要基于梦想,旨在把梦想变成现实,比较美好。总体来看贾科梅蒂被称为两派的结合。

东方早报:贾科梅蒂基金会是否专门收藏贾科梅蒂的作品?运营资金来自什么地方?法国政府是否有投入? 凯瑟琳·格雷尼尔:贾科梅蒂基金会是由贾科梅蒂的遗孀安妮特·贾科梅蒂成立的。贾科梅蒂去世时,把自己工作室所有的作品都留给了妻子。安妮特则把这些作品都捐给了基金会,因此我们的收藏数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