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大树风号图》:站在那棵风中的大树下道别(1)

2016-11-07 13:58:00      参与评论()人

《大树风号图》:站在那棵风中的大树下道别

大树风号图》:站在那棵风中的大树下道别

《大树风号图》

《大树风号图》

 《挟弹游骑图》

《挟弹游骑图》

◎王建南

明末清初画家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是2016年秋季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的海报。为什么选这件作品作为最后一期历代书画展的招贴画?画里画外有着一些耐人咀嚼的原因。

一棵大树占据整个画面正当中的位置,这样的布局在古代绘画中十分罕见,猛然间,观众感受到一种奇异的视觉冲击力,奇崛豪迈。树冠庞大,枝丫繁密,却没有一片叶子,树下地面干干净净,也找不到一片落叶,这一切,为这棵大树营造了一种奇特的意象。

站在画前,面对着它,你会在恍惚之中,感觉自己也来到了树下,抬头仰视,观之良久。你的目光会游离在树枝间,纠结缠绕。渐渐地,你的思绪会顺着树尖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又回到这棵大树,目光落在树下那位上身着红袍的策杖者之上。顺着他的视线望向远处,一带青山高耸,侧向左方,落日余晖隐没山后,虽然只露出一小块红晕,却十分鲜明,应和了携杖者衣袍的红色。

树、人、山,三个典型的物象,简洁分明,有力生动,烘托出一个越发强烈的主题意象。这个意象在观看者的心中不断升腾,越过树冠,落在画家的题款之上:

风号大树中天立,

日薄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莫,

不堪回首望菰蒲。

“风号大树中天立”,作者点明大树在画中的位置,也暗示此树在他心中的地位。这一句写景,第二句即刻转入描写心情。“日薄西山四海孤”,分明是国破家亡的内心真实写照。第三句再次转回画面,画家说,自己从早晨站立至黄昏,人生苦短,时日不多。黑夜终将来临,明天的太阳来自何方?他陷入无限怅惘与留恋之中。第四句“不堪回首望菰蒲”,将自己的身世与心境比喻成水边生长的菰与蒲,根基浅,易随风摇荡,难以自我做主。诗的最后一句恰与画中大树下的一丛植被与坡陀之上的荆棘相呼应,零落尘世的心境由画面景物扩散到文字,再向画外弥撒开去。

虽然项圣谟在创作时怀有强烈的悲愤之情,但作为一名画家,他的头脑清醒,处理画面结构十分严谨、老练。近处坡陀与远处青山,形成两个三角形的交叠。持杖者的视线正好沿上方那条斜线触及远山的顶端。凡是大画家,都是处理画面的高手。

同样的布局处理方式,在本次古代书画展中屡有呈现。现仅以明代画家文徵明《溪桥策杖图》为例。

文徵明在画中安排了大大小小数个三角形,最突出的是树后的两座山,即为两个大三角形,呈相反的走势,交叠在一起,一座侧向左方,一座倾向右方。右边的三棵大树同样交叠在一起,构成繁密的景象,而山简化成两道斜线,作为背景,为树叶的繁密提供了展现空间。小木桥之上,也有一位策杖文人,低头审视山涧流水淌过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