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孟京辉:中国进入文化爆发期只玩商业一定会后悔(2)

2016-01-25 09:11:2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孟氏”戏剧驻场艺海剧院“先锋剧场”已有2年,但相比北京蜂巢剧场的票房收入,孟京辉对未来的上海市场还有更多期望。

在他的眼中,上海观众具有温婉的气质,保持着神秘而优雅的距离感,“他不喜欢你不说,他喜欢你也不说,他就笑一笑。”但是他希望和观众进行更多近距离接触,就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勾肩搭背喝酒聊天,一起创造好玩的东西。当然,好朋友也不怕说点真心话,“上海观众太爱看阿加莎·克里斯蒂了。其实,目前中国是一个大文化爆发期。除了阿加莎,还有更多好戏值得关注呢。”

“IP?———我不知道,在电影里我害怕会失去对话”

时下立于文娱产业之尖的IP化浪潮,实现了文化产品再生产后的指数型用户增长。孟京辉就没有心动吗?

“去年,最起码有30个人找过我,一点不夸张,说想要把《恋爱的犀牛》改编成电影,”孟京辉回答道。这些人说的好像都差不多,“唉哟,这可是个好IP。”“IP?什么是IP?”孟京辉每每如是回答。和市场的眼光不同的是,孟京辉倒认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是可以改编成电影的。

“我是真不懂里面的路数。但我觉得《恋爱的犀牛》改编成电影怎么都不适合,会毁了的。戏剧相对于电影有表达的局限性,也有无所顾忌性,不是拿来什么都能IP的。戏剧更抽象,更假一点,越假越真。”孟京辉不是没有做过电影导演,15年前他就曾执导过电影《像鸡毛一样飞》。今天的孟京辉也不是没有想过以电影思路再做一部电影,“机会很多”,但目前还是“话剧做的过瘾啊,更自在”。

“自”和“在”———孟京辉在现场进行时的状态就最高兴了,他希望演员演着也自在。有时,孟京辉会突然出现在排练场上“毒舌”一番,完了又突然消失两个月,让他们在这种摸不清的状态下自己琢磨琢磨。

“话剧还是有小环境的幸运,电影的大环境多可怕,突然某一天,几个亿甚至十几亿砸过来,人生观尽毁。”他还是喜欢在剧场中和观众们相互沟通、互相理解;和演员、和观众的审美规范、话语语境一同成长、一同突破。而在电影里,“我害怕会失去对话”。

这对话和交流是当下的,现场的,也是深刻的、长久的,甚至是蔓延到五年后、十年后的。近几年来,孟京辉作品每年全球演出场次约800-900场。他却反问自己,能积累多少观众呢?———假设以每场平均300到400人来计算,一年也就30多万观众。“你得保证他们是喜欢你的审美的,这其中还有20%是要骂你的呢。”那就变成了24万、25万,观众既在成长中抛弃,也在抛弃中成长。“对这些人,你得给他们诚意。否则,不出5年,很抱歉,25万就变成2万了。”

“你可以不喜欢他们,但他们是不妥协的”

去年看了多少部戏,孟京辉已经无法计算,但当需要回顾时,有几部戏剧在孟京辉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2015年乌镇戏剧节上,波兰羊之歌剧团改编自契科夫小说的《樱桃园的肖像》令他感到震撼。契科夫的戏剧历经了无数次的演绎,而这一版不是形式的力量,不是制造的力量,是属于戏剧原本的力量。瑞士苏黎士国家剧院的《物理学家》,说的是对人的认知,对整个世界的核爆炸,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忧虑。意大利都灵国家剧院的《吝啬鬼》则浑然天成地表现了古典喜剧的美感。“我们必须站到世界当代戏剧的角度,甚至说高度,让艺术作品汇集在一起,产生一种能量,”这些令他震撼的引进作品也给了孟京辉很多触发,让他不断锤炼自己的选戏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