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飞过大半个中国去看戏,看一场好戏有多难?(3)

2016-03-28 09:04:03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彼得·布鲁克、陆帕、瓦里科夫斯基,这些在欧洲剧坛也代表着特立独行的名字,让中国戏剧界和知识界激动,却很难掀起大众的狂欢。在这个看起来澎湃的新兴市场里,多数观众需要科普,需要初级阶段的经典演绎,就像不久前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来华,民间一票难求,而熟读过莎士比亚的观众,却失望于英国人一板一眼、从“老师的老师”流传下来的演出。但另有一些作品,创作者不追求豪华的资源,他们恪守对演员严格训练,强调舞台表现的绝对精准,这样的作品难以制造可观的收益,这不是市场的错,也不是创作者的错,只是,这部分剧场是给少数人的。布鲁克在1960年代就总结过:康宁汉在破旧的剧场演出,贝克特的作品很少能坐满一般剧院,格罗托夫斯基只为30多个观众演出,他担心太多观众会冲淡演出效果。这三个少数派,现在被时间证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剧场实践者。

今天,陆帕和布鲁克这些人的创作,也是同样的。我们要追问的,不是这些作品为什么不能票房大卖,而是,这些确实优秀的艺术冒险,可以不赚钱么?在热火的市场里,“贫穷”的艺术有没有一席之地?否则,我们只怕要飞过大半个地球去看一场戏了。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