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巴赫作品中最宏阔最具史诗感的里程碑(2)

2016-03-03 09:54:43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遍布全曲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众赞歌———构成相对独立的第四个层面。其典型的织体呈四声部柱式和声进行,乐句整齐方正,因其简单易学可让会众参与诵唱,总体性质显得内省、悲伤而缓和,它代表着某种更为客观、超然和集体性的意识层面,恰与“咏叹调”偏于主观、激动和个体的性质形成互补和对照。

上述四个彼此关联而又相互支持的音乐-戏剧层面在这部受难曲中平行展开,形成复杂而多维的叙事-动作-内省-祈祷的互动。然而,巴赫似乎对这个已经高度复杂和饱满的艺术设计仍不满足,他又以三个支柱性的大型合唱段为《马太受难曲》的建筑打下牢固地基,并将所有元素稳妥地纳入一个巨大的框型架构之中:开端的合唱《来吧,女儿们,帮我一起哀悼》,被公正地视为巴赫最宏阔、最具史诗感的里程碑式笔触,两个合唱队和两组乐队在呼应对答中交错进行,描画耶稣的悲怆和众人略带惊恐的悲叹,而一支天籁般的男童齐唱则飘逸其上———整首分曲的复合结构和表达的复杂心绪,其壮丽、恢弘和气势远远超越了笔墨所能形容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全曲最后的“摇篮曲”《我们坐下为你哭泣》(第68分曲)以真挚温暖的旋律和单纯朴素的织体为特色,这出具有悲悯感和沉思性格的宗教史诗剧就此徐徐降下帷幕。

一个简单的圣经故事,经由如此这般的艺术加工,呈现出高度复杂和极具象征意味的面貌———观众需在巴赫的指引下,知晓叙事和反思的不同层面,并做出接受与理解模式的恰当切换。对于熟知圣经故事的18世纪的信徒会众,或许这不是难事,但对于现代听众,我们或应做出理智和感情上的努力,以便去迎接这部伟大作品带来的挑战。今天,这部巨作终于来到中国首演,其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它说明,真正的艺术跨越宗教,也跨越时间,因为艺术最终的指向是人———个别的人,普遍的人。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