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聚焦》:调查记者胜利了,可结果仍然悲(2)

2016-01-20 09:03:34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那么问题来了,是关于新闻伦理的。一方面,在酝酿深度报道之时,社区教会里注定还存在着淫荡神父,不尽早揭发出来,儿童安全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根据以往从未中断过的指控教会的新闻,这些事件都被主教解释为非常偶然的个案,而作为城市乃至国家支柱的中产阶级依然信赖甚至袒护教会。因此,记者们是不是该残忍地无视眼下可能遭罪的孩子,而隐忍地等待,选择致命一击呢?是不是看着那只饥渴的秃鹫一步步走近骨瘦如柴的孩子,冷漠地端起相机呢?

一张超越想象力的亵童神父名单

最终,《波士顿环球报》的重磅特稿《教会默许神父亵童行为已多年》,刊载于圣诞过后的2002年1月6日,相应跟进的个案故事,一直持续到当年12月14日——《罗马教皇接受主教劳的辞呈》。

由于“9·11”过后,民众心理特别需要教堂这么一个有效出口,报道注定无法撼动教会存在的基础,但注定也让社群对以往慈祥而礼貌的神父产生了怀疑和警惕,谁知道进入家门陪孩子搭积木的叔叔,会不会把最后一块木头塞进自己的裤裆?谁知道在大街上热心打招呼的爷爷,会不会把孩子带进车里“请吃冰淇淋”?

《聚焦》在记者调查故事的主线外,潜藏着的是另一则关于神父性侵儿童的故事。不过,如若把这则触目惊心的故事,跟着重磅特稿拍摄出来,或许又是一部从修女视角呈现的《虐童疑云》,只不过涉案规模大到让人无法相信和理喻。

神父猥亵儿童的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影片通过电话那头的科研数据和登门拜访时的个体讲述,完成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过程。特稿第一作者迈克,与曾对问题神父进行临床心理治疗的理查德多次电话联系,惊讶地得知由于天主教神父奉行独身主义,且心理年龄停留于十三四岁,在教会内部的治疗数据统计中,美国大城市中一个社区可能牵涉性侵儿童的比例高达6%,具体到波士顿地区,涉案神父可能远不止幸存者互助小组SNAP所提供的13人,而是高达近90人。

女记者萨沙则在社区受害者寻访过程中,顺便敲开了一位老神父的家门,慈祥的老人竟毫不介意地承认“犯过错”,且强调自己并没强奸孩子们,“注意,这不是强奸,因为我自己小时候也被强奸过,清楚其中的分别”,他有着脱口而出的倾诉欲,却被前来的姐姐喝止。

高达6%的神父涉及侵犯儿童,这还能算主教大人口中的“一小撮害群之马”吗?时常一脸无辜相的神父,本算不上阴险狡诈的犯罪高手,可为何能对孩子屡试不爽,被揭发后,还能“因病休假”,换个教区接着“请吃冰淇淋”?这很大程度上与人们淳朴而虔诚的信仰有关,尤其是来自贫困和问题家庭的母亲,见到神父来探望孩子,简直就会觉得这是“上帝光顾”。而案发后,律师和法官等高层精英又大多是“眼光长远”并期望自己的城市繁荣稳定的保守人士。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的是整个村庄支持,那么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片中长期替受害者提起诉讼的律师格拉拜迪恩说的这个道理,简单有力。

记者们终于还是胜利了,可影片结尾的黑屏白字却实打实地说明:这是一场悲剧。整个波士顿教区被指控的神父高达249人(《波士顿环球报》2015年11月6日公开了被起诉名单,更上升到271人),还幸存的被侵害人愈千,陆续曝光的重大神父性侵丑闻的全球城市名单比演职员列表还长。而那位袒护自家神父多年的波士顿主教劳,辞职后被调回罗马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这看上去更像一次升职。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