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胶片上的莎士比亚:最难的改编,最致命的吸引力(2)

2016-02-24 09:50:1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大刀阔斧地改编,是飞得更高,还是摔得更惨?

如果说早期的电影改编,专注于戏剧的影像化,那么到了当代,电影人已不再满足于臣服于文学原著,在保留原作戏剧性的同时,开始寻找更为现代的呈现方式。然而,越是深入人心的作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或能飞得更高,但也有可能跌得更惨。

有意思的是,越是伟大的导演,在莎翁面前,越是因强烈的先锋气质而与经典显得有些“水火不容”。1971年,罗曼·波兰斯基将《麦克白》搬上荧幕。由于投资方是《花花公子》,这让影片拍摄之初就不被看好,而大量血腥暴力的镜头更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对波兰斯基本人而言,《麦克白》则成了他发泄心中仇恨的出口。彼时,他尚未从两年前怀有身孕的妻子被残忍杀害的阴影中真正走出,对于人性的异化,自认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1987年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则对《李尔王》发起挑战。伍迪·艾伦、莱奥·卡拉克斯、朱莉·德尔佩等人的加盟演出,也没能让莎迷买账,延续戈达尔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支离破碎的叙事以及梦呓般的氛围,都让这部电影的表达十分空洞。这部电影在IMDB上评分仅5.8分。

另一种普遍的方式则是“当代化”。1996年,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故事从16世纪的意大利搬至当代的美国佛罗里达海滩,从古典的华美繁复中挣脱,丢掉佩剑拿起枪械。贵族家族斗争演变成街头帮派的追车械斗。到了千禧年,美国导演麦克·阿尔默瑞德将《哈姆雷特》改编为现代版,皇室篡位成了家族企业暗战。片中,伊桑·霍克饰演的忧郁王子,在录影带出租店念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当代视觉语汇的大量涌入,让古老的故事有了新鲜感,被认为是对帮助当下年轻人走近经典的一种方式。而在阿尔默瑞德看来,莎翁在作品中表现的内涵与现代生活很接近,所以将他的作品放在一个现代的环境中来演绎,使之更贴近观众是对原作最大的敬意。

“本土化”则是不少非英语国家的选择。1985年,日本导演黑泽明以一部《乱》交出了对《李尔王》改编的答卷。影片将《李尔王》与日本战国时代的寓言合二为一,李尔王的三个女儿变成战国大名的三个儿子,最终复兴的家族在《乱》中却走向灭亡,其悲剧力量又加重了一层。其实早在1957年,黑泽明就将《麦克白》改编成《蜘蛛巢城》,同样是以战国时代的日本作为背景,却远不如他晚年的《乱》来得深入人心。该片也成为《罗生门》之后,带给他最多专业奖项的作品。

2006年,冯小刚将《哈姆雷特》的故事移植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从而有了《夜宴》这部作品。学美工出身、靠一系列贺岁喜剧晋升一线导演的冯小刚,意图在这部古装悲剧中展现自己的美学追求,无奈内容的贫乏与形式的华丽反而生出了几分滑稽。尽管有“莎剧”作为故事内核,却还是连同那些年急功近利的国产古装商业片,一起滑入时间的缝隙之中,再无声息。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