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美人鱼》:我们的焦虑 星爷还不大明白(2)

2016-03-09 09:11:2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在《功夫》获得巨大成功后,也许由于已经登峰造极,或许因为不满足于重复自己,周星驰逐渐开始脱离他的演员身份,而更专心于他的导演创意工作。伴随这种转变,他似乎不愿再重复“草根英雄”的原型,而转向具有幻想乃至恐怖色彩的哥特式童话。转型后的三部作品,《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在外星生物、西游故事和美人鱼故事的初步设定上进行了平地起高楼式的想象架构,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三个童话世界,而电影的主题也转换为“爱”:父子之爱、小爱大爱、人鱼之爱。因此,不管观众愿不愿意接受,“喜剧”已经不再是周星驰的唯一标签,“周星驰电影”已经不再停留于《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功夫》等电影所定型的“无厘头喜剧”模式,他已经创造了另一种同样为周星驰所独有的电影形式感,这同样是周星驰对中国电影的卓越贡献。

尽管如此,《长江七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的社会评价均没有超过“草根英雄”喜剧。尤其《长江七号》,由于同观众期待视野的巨大落差,很多资深星迷表示了失望。于是,我们在后续的《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鱼》中,又看到了周星驰喜剧的某些经典元素。事实上,这些喜剧元素依然有效,比如《美人鱼》中,人鱼珊珊带富豪刘轩在街边摊吃烧鸡重温童年苦难的故事,让人们依稀看到了周星驰经典作品的动人力量和喜剧效果。只是这种“有效性”,也许并非周星驰所愿,面对着自己亲手造就的神话,周星驰的探索之路显得有些步履沉重。

对于深受周星驰喜剧影响的80后、90后主力观众群体而言,周星驰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从录像厅时代到电影院时代,周星驰电影成为一代人的电影经典,塑造了这一代的青年记忆,甚至改造了他们说话开玩笑的方式,广大的拥趸,经典台词张口就来,以小强代指蟑螂,以旺财代指小狗,以“曾经有一段爱情摆在我的面前”表白,以自嘲来解脱尴尬……通过周星驰构造的语言新建筑,“星迷”们共享着一个充满归属感的无厘头喜剧世界。这种共享当然与“草根”的身份认同连接在一起,与“草根英雄”神话基础上所生长的周星驰喜剧程式难舍难分。其连接之牢固,足以将周星驰捧至喜剧的最高神坛,也足以让曾经天马行空的周星驰进退维谷:他致力于造就一个充满独特想象的童话世界,但“星迷”却依旧怀念经典的周星驰无厘头喜剧。而一旦放弃了“草根英雄”的原型,生发于这一原型之上的喜剧程式便失去了“原生态”。

《美人鱼》中,尽管人鱼世界被设定为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底层社会,其对手是刘轩等“霸道总裁”,但人鱼珊珊绝不是周星驰以往作品中的“不争气的小人物”,而是刘轩心灵救赎的关键人物。刘轩虽然出身草根,但实际上属于强势群体,如此一来,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势差”削弱了,“戏弄强者”和“弱者自嘲”的喜剧效果就弱了许多,尤其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几乎已经看不到喜剧色彩了。同时,没有了绝对的一号人物,无论草根珊珊还是富豪刘轩,都不再有纵深的代入感。因此,《美人鱼》的喜剧桥段依然有效,只是由于放弃了“草根英雄”的原型,“笑果”远不如经典周星驰喜剧那样极致,那样层层包裹、浑然一体、痛快淋漓。同时,将目标受众转换到内地、主要演员换作内地演员,周星驰也面临着其他“北上”香港导演同样的新课题:如何精准地把握内地观众的基本焦虑?怎样用自己的创意回应社会的心声?

正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莫言并非处于他的创作黄金期,创造票房神话的周星驰反而处于他的创作瓶颈之中。《美人鱼》创造的票房神话,显然造就于内地观众“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集体愿力,当然,这也应看作观众对一位才华横溢、追求极致的电影人的一种至高敬意。只是希望,这个票房神话不要让周星驰的转型之路更加负累沉重。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