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叶问3》的认同危机与金融风险 透过病叶问病树(2)

2016-03-14 09:07:22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作为一部功夫电影,影片“亲情至上”的主题建构的确大胆而反常规,叶问被塑造为一个温柔敦厚的居家男人和道德完人,但遗憾的是,这一主题由于得不到细腻动人的表演的支撑而显得矫情做作,甚至充满了说教的陈腐气息。它与《一代宗师》中的诗意哲理、含蓄蕴藉、柔肠百转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总之,结构松散,冲突不够,认同弱化,恶人不恶,这些商业类型电影的大忌,《叶问3》里都找得到。总而言之,本片尚可一观,倒也并非彻底的烂片,但整体平庸则是一个事实。豆瓣电影上6.8分的评分或许也证明了这一点。

比票房造假更深的是金融风险

片中的叶问并未经历死亡考验,然而,由于受到广泛的“票房造假”的指控,以及面临即将展开的调查,影片《叶问3》已经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其利益相关方或许将经历一场生死时速般的大考。从目前媒体披露的各种信息来看,《叶问3》的发行方(也是实际投资方)在资本运作模式、影片发行方式等方面可能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违规现象。在相关报道中,影片发行方的资本运作被指存在一系列的金融风险,包括设立多个融资壳公司,涉嫌超额担保,针对单个电影项目重复募集资金,将电影票房收入多次重复抵押筹集资金等等。而在电影发行层面,则存在通过“协议包场”形式制造“幽灵场”直接“买票房”的违规嫌疑,种种报道揭示出来的“内幕”令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虽然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还需等待广电总局官方的调查结果,但这一事件显然已经对中国电影的行业监管,乃至与电影业务相关的金融证券行业监管都提出了严峻而紧迫的挑战。

当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电影金融领域的创新如何体现,其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当前中国电影遭遇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假设《叶问3》不是因为其相对平庸的品质而不得不采取各种引人侧目的“超常之举”,假设它也像《美人鱼》那样势如破竹打破各项纪录,那么它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是否就会因此而被掩盖,甚至被当作应大书特书的电影金融创新案例?当电影变成了金融的工具,而非金融成为电影的工具,这是否真的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广电总局这一次难得的快速反应、果断出手赢得了一片叫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也即将在近期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对于当前备受资本青睐,处于狂飙突进中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还需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加以“促进”的领域或许已经并不太多,而建立对于行业秩序、市场行为的切实有效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