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一部据说“只有中国人能看懂的”电影在东京拿了大奖(1)

2016-11-07 15:27:00    好奇心日报  参与评论()人

10月25日,梅峰走上了东京电影节开幕式的红毯。11月3日,尘埃落定,他的导演处女作《不成问题的问题》凭借黑白影像中出色的美术、道具、服装等整体设计,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这是16部入围主竞赛单元的作品中唯一一部来自内地的电影。梅峰此前更为人知的身份是编剧,老搭档是娄烨,一起创作了《颐和园》(联合编剧)、《紫蝴蝶》(编剧顾问)和《春风沉醉的晚上》(编剧)。其中最后一部获得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不过,这部电影后来成了禁片。

这个新导演最紧张的时刻并不是在红毯上,而是在电影节提名公布之前。

从5月份开始,梅峰和同事就开始忙着准备种种材料申请国内外电影节。《不成问题的问题》去年12月就拍好了。他们没有选择为电影直接找发行公司上映,而是先申请海外影展,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艺术属性的电影,一部“文艺片”。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作家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是一部背景设定在战时重庆的“三幕寓言黑白片”,讲述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

梅峰告诉《好奇心日报》,这可能是一部“只有中国人能看懂的”电影,它拍的是过去的故事,但描述的是如今社会中,每个人仍然或多或少都在经历的“中国式人际交往”和“人情关系”。

梅峰希望电影能够在国际电影节上闯出些荣誉,从而提高国内的关注度。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文艺”属性导演的普遍选择。文艺片和商业电影有迥然不同的思路,后者的收益主要发生在院线渠道里。

今年《好奇心日报》报道过几部文艺属性的电影:毕赣的《路边野餐》去年一共去了20多个国际电影节,拿到7个奖项,今年7月上映;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塔洛》去年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在金马影展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定档于12月9日内地上映。

能否在海外获得好的口碑,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能否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在东京之行启程,梅峰得到了一些好消息,《不成问题的问题》得到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范伟)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如今在东京得大奖的消息传来,势必会有更多媒体跟进,热闹和风头完全可期。

不过,站到围观群众的角度,这种热闹是相当有限的。梅峰一行人没有明星。男主角范伟没有来,他25日要留在北京,参加和大鹏主演的喜剧片《父子魂斗罗》的发布会。相比之下,另一部同样入围主竞赛的香港电影《脱皮爸爸》,因为有古天乐、吴镇宇,带着娱乐属性,占到的“版面”就大些。(更不用说,实际上这两天被议论最多的,是关于吴亦凡,拿到了一个蹭热度的所谓“中国电影周”的所谓“影帝”。)

梅峰在东京电影节上

梅峰在东京电影节上

今年46岁的梅峰,对于这种属于“文艺片”(或者用他的分类,“艺术电影”)的“冷清”,已经非常熟悉。

在拍《不成问题的问题》之前,梅峰有两份工作:第一份是他的本职工作,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老师,副教授,教“世界电影史”。他从1998年研究生毕业起,就留校当老师,到现在已经快20年。第二份当然是编剧,和娄烨的合作给他带来更大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