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清代人的“地图炮”:浙及徽州曰盐豆,江西曰腊鸡(2)

2017-08-23 16:31:01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隋唐演义》

欲罢不能《坚瓠集》

相比几近妇孺皆知的《隋唐演义》,褚人穫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坚瓠集》的知名度就小得多,想来书名过于生僻,亦是一个重要原因。

《坚瓠集》究竟缘何而命名?历来都有多种解读。瓠,形声,字从瓜,从夸,夸亦声。“夸”意为“虚空”。“瓜”与“夸”联合起来表示“虚空之瓜”,即短颈大腹的老熟葫芦。至于合“坚瓠”二字的本意,是坚硬如石、没有空心的葫芦。清人李炳曾经在引用俗语“中流失船,一瓠千金”后叙述他的看法,“夫瓠,腰舟也,佩服之以济川涉险,保无颠覆没溺之患”,故“挟腰舟以行其道”。《坚瓠集》“以诙谐醒世”即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而毛际可则认为《坚瓠集》“大旨主于维风教,示劝惩”。至于书名出处则在《庄子·逍遥游》中的“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无论如何,如此晦涩不明的书名恐怕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不得不在文字上处处留心的无奈之处,毕竟日后的“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也只能搪塞“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然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直到晚年才写了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以自娱了。

纪晓岚

与《阅微草堂笔记》类似,《坚瓠集》也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文言小说篇幅短小,内容精华,其“小”只是就内容而言。《坚瓠集》的大部分作品是用三言两语讲述一个故事,最后用一首诗词或几句格言点明主题,“虽属小言,而杂而不越。纤而不诡,笔歌墨舞。事足以垂鉴,语足以解颐,宜其引人入胜,令观之者应接不暇也。”这部书可以说是一炮而红,康熙朝翰林院侍读学士孙致弥就认为《坚瓠集》可与先贤所作相比,“信古传述”、“微言大义”堪比司马迁《史记》之功,“词旨雅驯”兼有王义庆《世说新语》之长。

《坚瓠集》

褚人穫最初把文稿交给别的书坊主刻印。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坚瓠集》面向读者,又贴近大家的生活,“洛阳为之纸贵,不胫而走天下”,所以“索者日至”,“因之一刻再刻”,不得不交给多家书坊同时刻印;最后出现了“问继刻者甚殷,又从而续焉,续之未已又从而广焉”的局面。结果,《坚瓠集》首集成于1690 年,即褚人穫年已56岁时。由于太受欢迎,令褚人穫欲罢不能,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出版续集,至1703年余集编成,共15集,66卷。其中正集有十集(指甲集、乙集、丁集、戊集、己集、庚集、辛集、壬集与癸集),各四卷;续集四卷;广集、补集、秘集各六卷;余集四卷。每卷最多79篇,最少54篇,多数61篇。

各省地讳

《坚瓠集》内容丰富,涉及历代典制、风俗民情、神鬼怪异、名人事迹、历史掌故,乃至读书心得、诗文评论,尤以明清两代的琐闻遗事为主,“方言谚语,谑谈轶事,无不登载,以资赏识”。

其中就有出之《坚瓠集》第二集,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省地讳”。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神州大地幅员辽阔,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便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以致“各省皆有地讳”。在褚人穫笔下,明清之际五湖四海都有自己的绰号,譬如畿辅(北京附近)曰“响马(强盗)”;陕西则叫“豹”,这其实是当时甘肃地区(时属陕西)人的说法,“甘州人……谓陕以东人曰豹子”;山东曰“胯”,即“侉(子)”,指口音与本地不同的人,这个说法直到现代仍在安徽、江苏两省北部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交界地区沿用。至于其他几个,“河南曰驴,江南曰水蟹,浙及徽州曰盐豆,江西曰腊鸡,四川曰鼠,湖广曰干鱼,两广曰蛇”等等,让读者感觉看上去是进了菜市场。

其中有一些“地图炮”是有出处的。比如“腊鸡”的说法来自元代。当时南人在大都(今北京)跑关系求官,常以南方土产腊鸡作为礼物送人,后来这“腊鸡”便成了大都人口中南方人的浑号。不过,在元代南方各省人都被称作“腊鸡”,到了明代,就只有江西人独占这个绰号了。浙江人和邻近的皖南徽州人被称为“盐豆”则是用盐豆下饭,讽人节俭吝省。至于“四川曰老鼠”的理由就更加无厘头了,四川称为“蜀”,而“蜀”、“鼠”音近。另一些诨号则是连这样的谐音也找不到,如“福建曰癞”,实在有点匪夷所思,就像褚人穫所说的,“莫知所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