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老嘎”葛存壮其实不嘎(2)

2016-03-08 09:11:3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司仪“老嘎”心细

主动给新人的结婚照上彩还送像上门

1953年7月1日,于洋和杨静结婚。当时职务是东影工会副主席的葛存壮担任了会场主持。那时条件差,他们就在员工宿舍楼里,让每间宿舍的门都开着,还开了会议室,买糖,买香肠,喝啤酒,气氛非常热闹。于洋记得,当时的啤酒是俄国秋林公司的大桶啤酒,类似今天油漆桶一样。大家喝醉了,就在宿舍楼里闹。

“老嘎”在婚礼现场发挥着说学逗唱多方面表演才能,出色地完成了“合格司仪”的任务。这之后,他还意犹未尽。在没有彩色照片的1953年,葛存壮把新人的结婚照片拿去涂上了颜色,使之成为一张那个年代较为奢侈的彩色照片。涂色后,“老嘎”亲自将照片送上门来……这张照片在于洋、杨静的卧室,陪伴了他俩多年,一直到现在!

结婚不久,于洋、杨静到北影工作。隔了没几个月,东影一批演员都来了,其中就有“老嘎”。于洋说:“北影、东影和电影学校三个单位的演员科合并到一起的时候,各家出一个节目。我们东影带来的是我导演的独幕话剧《粮食》,‘老嘎’在戏中扮演四和尚,非常受欢迎。”

鼓手“老嘎”多才

艺术范十足而不修边幅的时尚青年

回到“老嘎”称谓产生的年代,究竟什么才算“嘎”呢?

“‘嘎’就是跟别人不太一样。”于洋夫人杨静回忆说,“葛存壮那时留着长头发。”于洋说:“东北有个词,就‘噶胡’。那时有的青年在政治上有追求,‘老嘎’兴趣广泛,但却是典型的艺术型人物!”

在东影演员中,“老嘎”活跃,会秧歌戏、二人转,对音乐非常热爱,也非常熟悉。当时,娱乐的样式不多,每礼拜的舞会上跳交际舞,就算比较时髦的活动了。因为没有专业乐队,所以演员们自己组建了乐队。于洋回忆:“乐队十几个人,现在健在的不多了。‘老嘎’拉手风琴、拉小提琴,最主要的是打鼓。”那时,于洋和葛存壮在乐队里算年纪小的。

等到了北影,演员剧团又成立了乐队,“老嘎”担任队长,打架子鼓。于洋在乐队吹小号和萨克斯,谢添吹黑管……

杨静是从《生活浪花》开始与“老嘎”合作的,她记得剧组在荒凉的妙峰山住了一个多月,搭帐篷拍外景。那时,葛存壮和于洋经常一起切磋业务。大家共同经历了社会变革,经历“文革”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被打成反革命,可两位老朋友的友谊是坚固的,彼此知根知底的了解。杨静回忆说:“我儿子还在的时候,和于洋观点有矛盾。当接到《艺术人生》的邀请去录制,我就和‘老嘎’商量,父子俩的矛盾该不该说?‘老嘎’说:‘你别谈,家丑不可外扬!父子有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可是,到了录制现场,朱军还是把这事挑起来了。后来葛存壮无奈地对我说:‘你看你,还是谈了!’……他特别知心,总是为我们着想……”

邻居“老嘎”热情

筒子楼里大喊:“黄健中当爸爸喽!”

1969年,黄健中和“老嘎”在如今新影地盘的一个筒子楼里做了邻居。黄家和葛家隔着一堵墙,而墙很薄,隔壁说什么,都能听见。葛家、黄家,连同一位编剧、一位资料员,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在一起住了两年多时间,黄健中如同家里人一样,深刻感受到了“老嘎”的真诚、热情与可爱。

黄健中的儿子就在那时出生了,最早得到消息的“老嘎”就在楼道里大喊:“黄健中当爸爸喽!黄健中当爸爸喽!”引来全楼住户的关注。黄健中说:“那时候初为人父,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但经‘老嘎’这么一嚷嚷,我反而觉得挺骄傲的。他一嗓子,给了我做父亲的责任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