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为农民写作的赵树理写出《小二黑结婚》(1)

2016-11-02 00:00: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左图:赵树理在看稿

左图:赵树理在看稿

中图:电影《小二黑结婚》剧照

中图:电影《小二黑结婚》剧照

右图:1958年,赵树理在山西太行山区沁水县水利工地上(本版照片选自资料)

右图:1958年,赵树理在山西太行山区沁水县水利工地上(本版照片选自资料)

本报记者陈晓黎

今年9月24日是赵树理诞生110周年纪念。不久前,来自山西、北京、上海等省市以及日本、韩国的作家、教授、学者云集山西晋城赵树理文学馆,追忆这位影响了中国文学格局和走向的人民作家。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是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领军人物。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是中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抓周抓出个“驴背上的状元”

1906年9月24日,中秋节,山西太行山与王屋山交接的沁水县尉迟村,曾经出过太学生、武状元,如今却是三代单传的赵家,终于喜添男丁。一家老少、四邻乡亲喜气洋洋拜神祭祖,赵家老太爷忠方公给宝贝孙子起了个小名“得意”。百日时又按当地风俗,在床上摆开十几样玩意儿让孙子抓周,众目睽睽之下,这娃娃双手齐出,一手抓了一支笔,一手抓起了赶毛驴的鞭子。老太爷见此喜忧参半,喜的是娃娃到底还是个读书种子,忧的是生在穷乡僻壤落魄人家,难不成将来就算金榜题名,也免不了做个驴背上的状元?

这个抓周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当年的小得意后来的赵树理自己也难辨真伪。但生在这样耕读之家,小得意的童年就与村里的其他孩子不大一样。一方面他倍受全家小心谨慎的看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胆小文弱;另一方面全家敬神行善,循规蹈矩,得意年纪虽小,也知“头上三尺有神明”,并专门备一瓦罐,做善事往里放一颗白豆,做错事往里放一颗黑豆……

在发现孙子记忆力超强的特点后,老太爷忠方公决定独揽孙子的教育大权。他给小得意取名赵树礼(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赵树理),从《三字经》《百家姓》开始,亲自讲授《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教学之余,每天带着孙子沿沁河散步,边走边讲述这一带历史掌故———唐尧虞舜、尉迟敬德,岳飞抗金、杨家将一门忠孝……

9岁那年,祖母病逝,次年,祖父也一病不起。临终前留下遗言:“得意是咱家的千里驹,典房卖地也要供他成才”。于是被爷爷圈养大的得意进了当地的私塾,第一次和同龄孩子一起学习。这些情景,记录在他后来的中篇小说《刘二与王继圣》里———王继圣是村长家里的孩子,他“在学校衣裳穿得好,手脸也洗得白,小嘴又会说,先生跟他爹又是好几辈子以前的老姨亲,因此继圣说一句,先生就听一句———比方他告先生说满土踢了他一脚,满土就得挨十板;说喜宝骂了先生一句,喜宝就得挨十五板,再往下那些比他小一两岁的,更不在话下,说叫谁早上挨,谁就等不到晌午。先生是本村人,在家伺候老婆的时候多,到学校的时候少。先生不在学校的时候,就该继圣为王,谁敢不顺他,小巴掌就打到谁脸上去,他那小巴掌虽说也很痛,但总比先生那块干巴巴的木头板打在手心上轻得多,同学们想少挨木头板,就得忍点气挨他的小巴掌。”在严格家教和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得意文弱清瘦还彬彬有礼,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有理无处说的憋屈和替人挨打、无辜受罚的苦痛,让他第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学,不上了。他以死相逼,父亲也终于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