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人物 > 正文

北影背影,百片汪洋(2)

2016-12-20 14:24: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这个原件你们应该还保存着吧?”

“现在厂子都没了,需要保存的东西太多了,谁保存?”

“文革”结束后,放光芒的厂标显得有点太左了。汪洋恢复工作后给祖绍先下命令:“做一个新的厂标!”祖绍先召集厂内美术人员开座谈会,发动大家设计出了四五十个图案,有天坛,也有天安门、华表,最后都贴在汪洋的办公室审定。

最后的定稿是汪洋口述、祖绍先具体落实完成的。“他说,老的工农兵的算了吧,不考虑这个类型了。他定了四点,第一,用天安门,只有北京电影制片厂有资格用天安门。他要求天安门要正面,搞成一个金色浮雕。第二,底纹用大理石背景,比较庄重。第三,‘北京电影制片厂’这几个字肯定得要。第四,国家有规定,要有汉语拼音。”四大元素确定后,汪洋对祖绍先说:“大理石,你去给我找个五六块来。”

汪洋认为:“每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都不一样。为了和影片衔接得贴切,片头应该有几个版本。比如灰的、墨绿的、紫红的、海蓝的,都得有。主图案是金色,所以底纹浅颜色就不要了。然后再搞一个纯红的,就是红底。”

为此,祖绍先跑了一趟大理石厂,得到的信息是:杭州边上有一座山出大理石。于是,他就跑到了杭州,买了七八块大理石回来。

祖绍先拿石膏雕了天安门,涂上金粉。结果金粉不过关,放一段时间就污掉了,老得涂。他就跟汪洋请示说,我要给天安门贴金,得买金箔。在汪洋支持下,祖绍先请北京雕塑厂在原来那块楠木上雕了天安门浮雕。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买到黄金金箔,交给雕塑厂贴上。这样,几个组件就齐了。

祖绍先在一块玻璃上写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底下的拼音,将金色浮雕固定上去。大理石板不能放在后面,因为焦点对在玻璃上,后面的大理石板花纹就会虚,所以只能进行两次曝光。祖绍先说:“片头一拍就是一本,各个色调都有,搁着,用什么,导演自己定。”

汪洋定的这个片头,用了很多年,成了新时期北影的名片。

谢芳生了孩子,汪洋送来两只鸡

“他艺术上全懂,生活中又很平易近人”

北影的电影《青春之歌》让谢芳一举成名。实际上,1935年出生的谢芳对《青春之歌》的社会背景并不熟悉。谢芳1951年进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做歌剧演员,1957年在武汉结婚。如果不是导演崔嵬还记得她,她就是武汉的一个歌剧演员。

1953年之前,崔嵬兼任过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和谢芳有两年时间的交往。后来崔嵬离开武汉到北京拍电影,分别六年之后,他请谢芳出演《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这是庆祝国庆10周年献礼片,时长三个小时。谢芳对笔者回忆说:“这说明导演对我还是有所了解的。”

那时,汪洋是北影厂厂长。谢芳说:“那时候不像现在,那时的领导从来不挂名。汪洋拍了好几百部电影,几乎没怎么署名。”

经过接触,谢芳感受到汪洋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在谢芳眼里,人分几种:有能耐但比较傲气、和善但比较窝囊、有能力又平易近人。谢芳说:“最后这种人很可贵,汪洋就是这样的人。他艺术上全懂,是内行;生活当中很平易近人,大大咧咧的,嗓门也大。”

拍完《青春之歌》后,1960年,谢芳在北京生孩子,汪洋和制片主任、副导演一起到谢芳家探望她。谢芳至今记忆犹新:“他给我买了两只鸡。那时是困难时期,闹饥荒。”

1961年,谢芳作为妇女代表团成员之一去日本访问,虽然不是北影的事,也不是电影的事,汪洋仍特意让北影著名摄影师给谢芳拍了照片,并冲印了很多,送给谢芳。因为汪洋知道,一般女演员出国都得发照片。

关键词:汪洋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