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张宏杰:论中国文明倒退的轨迹(2)

2016-01-28 10:30:14  新民周刊    参与评论()人

商鞅从军爵制度开始,取消贵族世袭制度,收回特权,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有军功战绩,才能够重配爵序,列籍贵族;平民百姓,不管出身贵贱,只要有军功战绩,都可以根据杀敌多少,获得相称的爵位,获得功名富贵。有野心的人,通过打仗、杀敌,血腥的屠杀,获得人口和土地。

商鞅还企图统一国民思想,采取“愚民政策”,把文人、商人、工匠视为“国害”。他在渭河边论法,一次性就屠杀了700多反对他执政路线的文人。商鞅不能容忍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把他们全部流放到偏僻的边境、穷山恶水当中去,从此再也没有人反对他了。

秦国这样的发展模式,当时的其他国家称秦国为“虎狼之国”。但打来打去,最后野蛮战胜了文明,秦国击败六国,统一了天下。

中国文人连“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新民周刊》:你说,中国知识分子的末日,始于秦汉。为什么?

张宏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动荡、混乱,战争不止,但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却是百家争鸣,自由、开放、多元的。当时的知识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各国竞争,为了生存、发展,都拼命延揽有才能的人士。不同的思想和制度,它们之间不断碰撞,让社会朝前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迷信权威,也没有思想禁区,以君王的师友自居,将自己的“道”凌驾于君王的“权”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是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最后感觉列国都不能行他的道,还坚持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的性格比孔子更张扬、更锋利。他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意思是,别太把国君当回事,就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知识分子的这种言论、气概,在后代的知识分子身上看不到了。

等到秦始皇了,统一六国,各国的知识分子,只能生活在一个皇帝之下,没有了选择的机会,也没有逃亡的自由,只能为这一个政权服务。秦始皇的暴政,尤其是“焚书坑儒”,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连《诗》、《书》等书也限期交出烧毁;禁止私学,杀死大批知识分子。

秦始皇确立了君宪制度,给专制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个专制制度建立得太强硬,剥夺天下的意图太明显,结果二世而亡。汉朝吸取秦始皇的教训,给秦始皇建立的硬制度加上一层软装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要行王道、行仁政,给专制制度配上一个非常合适的意识形态体系。

汉代统一思想,对全国人民的大脑进行格式化删除,彻底剪掉了知识分子思想的翅膀,中国人的智力开始持续下降。从汉武帝开始,直到至今,中国没能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没有再出现过与先秦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

后面的历朝历代,继续在专制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接下来隋炀帝、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天底下所有的知识分子统一到科举考试上,从制度上有力地控制了知识分子的头脑。宋代重文轻武,有意识地削弱了尚武精神,防止地方有能力对中央进行反叛。

《新民周刊》:到了明清两代,知识分子就彻底被降服了。

张宏杰: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文化人连隐居山林的选择也没有了,凡不听从号令,不为朱家王朝服务的,全族被抄家,全家被杀掉。朱元璋说,“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在这道前无古人的命令下,苏州才人姚润、王谟因征召不至,被朱元璋斩首、抄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把左手大指剁去,不肯出山做官,被朱元璋“枭令,籍没其家”。中国文人连“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