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竹火笼: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

保存图片 2017-12-11 09:02:01    拾文化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南北朝时称熏笼为“竹火笼”南朝梁萧正德《咏竹火笼》诗:“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

早期的熏笼是竹子做的,由竹片(或木片)编成。因其形状宛若敞口的竹笼,冬日将其覆扣在炭火炉上,可以防止炭灰飞扬,又可覆扣在熏炉上,熏香衣服和被褥。让轻便柔美的笼子将强悍的炭火压住,只由里面曼妙的香气、暖气缓缓四溢开来,全室生春,暗香盈盈。所以得名为熏笼。

流传至今的竹火笼多做冬日取暖之用,手提式的火笼有竹制、木制与金属制,每种材料制品都各具特色和别致的风韵,金属制的火笼也叫手炉,电视剧《甄嬛传》和《红楼梦》中都曾出现,是冬日取暖必备“神器”。

更为奢华的还当属《西京杂记》记载的象牙制火笼,“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以象牙为火笼。笼上皆散华文。”但以竹编的火笼最普遍,形式也多样化,最重要是物美、价廉, 受一般家庭的欢迎。


《清稗类钞》在提到浙江昌化当地风俗时记载“冬日,人皆携一火笼 , 以竹编为笼,内置火钵。以御寒”。

三九严寒,下雪霜冻低温持续时,山区老人就忘不了他们的玩物,抱着火笼御寒。除了冬天可取暖外,梅雨季节可烘干衣物,权当一个廉价的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日子,小孩的尿布,大人的内衣,都可以用火笼来烤干。



所以,在农村的墟市上还可看见火笼的影子,“六月买火笼,腊月好享用”,篾匠们三九伏天也在出售火笼。


此火笼,主要是由笼身,笼柄,笼钵,笼盖,笼底等五部分组成。形状类似花篮和灯笼的结合体。笼身由竹篾编织而成,里面是陶土制的笼钵。

编织的竹篾是经过去青,浸水,晒干等特别工艺加工而成的。这样编成的火笼,不仅外表美观,而且轻巧耐用。


每个火笼是由30条竹编交织而成,底座是一个碗状的陶器,用于盛放炭火。编制火笼的竹材,一般选用3年生左 右的竹子才行,取其竹皮较韧性而富弹性柔软,弯曲不易折者,且竹子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距离愈长,编制成的火笼就越显美观精致。


剖竹是门大学问,竹片厚薄适中,宽度合于盆身,而且 不能破损断裂,否则将影响成品的质量与美观,靠的正是手艺的灵活和经验。



竹材选定后,以柴刀削成约大小厚薄 不等的细竹片或竹篾,编制时先在笼中置上陶碗火盆(即装火炭用),接着由底部开始,依序编火嘴、笼身,而手把则用麻竹编绕穿紧绑箍,再到底部修整,一具火笼必须耗时1、2小时左右才告完成。


编好笼身后,再配上弯曲的拱形桥状的笼柄,就成为了一件美观实用的民间手工艺品。


火笼编织好了以后即可放入滚烫的炭火,用湿巾捂住,闷住笼内的热气,一方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双手烫伤。炭火则多取自日常烧炭剩余的渣滓。


冬日外出访友,也不忘提着自家的火笼去,除了有“寒冬送暖”的美意,大伙儿围着火笼一起聊天、做家庭代工,也乐趣融融。

将吃剩的橘子皮放进火笼内,便能熏出一室的柑橘甜香,这就是最正统的古法熏香,一点都不需要额外花钱。


火笼还曾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准备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或父母的温暖带到男方家里,让她一辈子过着红红火火的日子,永远不忘娘家,“疼你有如六月火笼”。


手艺好的篾匠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一些诸如“年年有余”、“风调雨顺”、“白头偕老”、“恩恩爱爱”之类的吉祥话,以图吉利。





竹火笼主要是用来薰香衣服、被褥。它是由熏炉和罩在外面的笼子组成,形状为敞口的一种器具。有了竹火笼,古代人们就可以把衣服、被褥覆盖在竹火笼上面进行香薰了。“桢干屈曲尽,兰麝气氲消”,麝香薰衣散发的袅袅余香让人陶醉不已;“雨入珠帘满殿凉,避风新出玉盆汤。

内人恐要秋衣着,不住熏笼换好香”(王建《宫词》),一幅宫女忙着给秋装薰香的画面跃然纸上。古代贵族的生活极其考究,不仅衣服要薰香,被子、手巾也不能忽略。在他们眼里,衣服、被褥和手巾这类随身之物泛着香气是高雅的表现,能显出他们的高贵之气。因此,就有了专门用于薰被褥、手巾的火笼。

“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谢朓《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沈约《咏竹火笼诗》)、“池水始浮,庭雪向飞。慈泽无涯,时锡香被”(梁简文帝《谢敕赉织竹火笼启》)等描绘的都是被子经熏笼香薰之后终夜散着轻轻的香气,盖在身上,清爽舒适。

唐人薛昭蕴《醉公子》云:“床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由此可以推测,专门用于薰被的竹火笼比较小,而且可以放置在床上。事实上,为了不将被褥弄脏,薰被一般都在床上进行。《事物原始》对“篝”的解释除了前面《说文解字》提到的,还说“玉环记云斜倚熏笼坐到明即此方言谓之焙笼”。

这里“ 斜倚熏笼”指的就是薰被。正由于古代上层社会薰被的奢侈习俗,“斜倚熏笼”这一意象,遂成为众多文学作品喜爱描绘的女子香闺中的一景。如白居易《后宫词》写失宠的妃子:“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妃子虽然红颜未老,但是前殿传来的歌舞之声,掩盖不了失宠的悲哀。在这漫漫长夜,她忧愁得无法入睡,唯有拥着熏笼在床上独自坐到天明。除了专门用于薰被的竹笼外,还有特制的手巾熏笼。如晋太子纳妃的仪礼定制中就有漆画手巾熏笼。梁人刘遵《繁华应令诗》云:“金屏障翠被,蓝帕覆熏笼。”

这里的“帕”即手巾、头巾之属。《古今图书集成》“笼部外编”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一位穷书生赵承谦在夏日的傍晚闭门躺在木榻上,旁边放置一个手巾熏笼和一碗麦粥。忽然,他看见一鬼自门而入,将巾笼搬弄数次。

赵承谦说:“我知道你想吃麦粥。”于是便把麦粥给鬼喝。鬼喝完出门去,赵承谦叫住他说:“你吃了我的麦粥怎么不把巾笼放回原位?”鬼又回来将巾笼放回原处。连贫困的儒生也有“儒巾一笼”,可见用竹火笼薰香之习俗是多么盛行。

关键词:竹火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