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正文

在他手上,竹篾缝隙精确度可达0.01毫米

保存图片 2017-12-12 09:03:09    GUYU谷雨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竹丝镶嵌丨所谓竹丝镶嵌,就是在竹丝方格纹样上拼贴出以白桃木剔出的主题形象,通常有山水、花鸟、博古、人物,凸现浮雕效果。制成客堂屏风或挂屏,是高雅的家居陈设。随着收藏时间久远,篾丝篱底纹的本色还会逐渐由黄而红以致棕红呈现古董色,显得特别珍贵。

匚闪耀“G20”会场的《八扇大屏风》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在G20之前甚至并未听说过竹丝镶嵌,却被会场上的《八扇大屏风》所惊艳。经历了半个世纪,《八扇大屏风》依然能在峰会上引人瞩目,离不开鹿城籍手工艺大师张锦达长达一个月里对其精心的修复。

这件《八扇大屏风》由张锦达老师的父亲张忠清所创作,以白桃木锯出字形,背面切成榫、镶嵌在“方胜纹样”的细竹丝的底板上,制作工艺极高。

在我们抵达约定地点的时候,一位有着银发的慈祥老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就是今年已经60多岁的张锦达老师。在张锦达家客厅中,悬挂着一幅幅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竹丝镶嵌作品,每个见到作品的人都为之惊叹。

匚0.01毫米,50年的技艺沉淀

张锦达的手艺源自家传,张锦达的爷爷做的是花板竹丝镶嵌类的工艺品,他的父亲张忠清曾主办了温州市花板社。1957年,他12岁时进温州艺术雕刻厂当学徒工,跟随父亲学艺,在温州市艺术美术雕刻厂工作近50年,从学徒到老师,从干活到管理,他熟练掌握了竹丝镶嵌的整套工艺。

提及修复《八扇大屏风》的那段日子,张锦达仍是满心感慨,他对我们说,要想将作品按原貌恢复,就必须制作出与模一样的榫头,差半毫米都不行!

竹篾间的缝隙,他都要手工调整,精确到0.01毫米,他常用一张半透明0.01毫米的纸巾作为对比,从这一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父辈作品的尊重,更是老人对这门手艺无法割舍的眷恋。

回望张锦达与竹丝镶嵌半辈子纠葛,我们不仅感慨良多。1981年,张锦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制作《玉兰绶带》大型屏风,浙江美院老教授邓白为它题了词。10年后,张锦达完成最后一批竹丝镶嵌任务后,便不再做了。这一停产就是一二十年。人是一天天衰老的,家族式传承似乎也再难有起色。

匚2006年,竹丝镶嵌迎来复苏

张锦告诉我们,在当时鹿城区文化部门要申报文化遗产项目,三番五次找上门来,为他整理口述资料,拍摄照片录像。他被感动了,一颗熄灭的心被点燃了起来。“我想,不能把祖传的手艺丧失在自己的手中,我有能力、有信心,也完全有条件把这一遗产项目恢复起来。”

在张锦达的众多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出木头外的另一种材质,“木头比较沉重,石头显得清雅”,对此他向我们解释道。除了美感不同,采用石头替代木头还有着一段故事。几年前,张锦达花重金采购了两棵白桃木,日晒雨淋发黑了,心疼之余,他开始思考,有没有其他的材质可以与之相匹配呢?经过了多次的实验与对比,他最终采用了色彩丰富、易于雕刻的叶腊石,这让竹丝镶嵌有了另一种可能。

采访结束后我们都争相请教,张老师都不耐其烦地为我们指导,他说他在制作中最享受的就是听到嵌竹篾时发出的声音,是一位很可爱的老人,也许正因为一直拥有这样一颗童真的心,才能一直有着在艺术上的这份坚持。

关键词:竹丝镶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