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寻访传世琴师:古琴是用来和自己谈心的(1)

2016-12-05 15:35: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寻访传世琴师:古琴是用来和自己谈心的

寻访传世琴师:古琴是用来和自己谈心的

茅毅的徒弟正在制琴

茅毅的徒弟正在制琴

茅毅在斫琴

茅毅在斫琴

工作室一角

工作室一角

茅毅家中摆放着祖母高松如抚琴的照片

茅毅家中摆放着祖母高松如抚琴的照片

近年来,古琴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热爱。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琴的生命力何以能够穿越3000年时光直抵信息时代的人心?在这篇对传世古琴师的寻访故事中,从琴师的手作、匠心中,我们或许能感知一二。

“每次听到什么地方拆房子了,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绝大多数时候,听琴的都只有门前的黄狗、梁上的灰猫,还有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村民。”

“古琴在古时,是和自己谈心的乐器。现在,却变成了和别人交往的道具。”

《良宵引》引路到“农家”

茅毅,中国古琴学会理事,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诸城派第六代传人,“精于古琴修复及制作”。

先生的斫琴室地处苏州最南郊,路不好找,以至于我们的车从苏州市区开出四十分钟后最终迷失了方向。好在茅毅先生的徒弟很快发来信息:“从街口的垂柳拐进来,沿着小河边的小巷往里走,走过拱桥时停一下,听一听,顺着琴声走就到了!”

站在路口屏气凝神,凉爽的秋风中还真有古琴的声音,这是一曲奏到尾声的《良宵引》。它来自一栋二层的普通民宅。在茅毅先生徒弟小胡的指引下,我们从后门进屋,首先看到的是堆积在过道里那长长短短的圆木。

“这些都是茅毅先生从各地收购来的琴料!”小胡指着一截房梁模样的旧木头说:“制作古琴以风干百年的陈杉木和桐木为佳,因此茅毅老师在很多地方都安排了‘间谍’,每次听到什么地方拆房子了,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穿过放木料的过道就到了堂屋。堂屋的布局和普通的农户家没有任何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农户家墙壁上通常会挂一串串腊肉,而“云雪堂”的墙壁上则挂了一水儿的黑色的古琴;农户家大门口往往伏着一只猫懒洋洋晒太阳,而这儿却摆了一只琴案,有一位着衬衫的年轻人把腰杆挺得笔直,双手在琴弦上拂动,就像柳枝划过水面,看到有人进门,也没有停下的意思,因为这曲《良宵引》正入佳境。等我们已经端着茶杯喝过三杯了,他才曲毕走过来端着茶汤轻呷慢饮。

趁他饮茶的间歇,摄影师开始观摩那堵琴墙,而我则拿起琴谱不懂装懂。拿起琴谱我蒙了,这琴谱既不是五线谱也非简谱,难道是工尺谱?也不是,明明全是汉字,不过我一个都不认识。经介绍后我才得知,这叫减字谱,是唐末曹柔创造的古琴专用琴谱。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茅毅老师要求我们斫琴之前,首先要学会弹琴,弹琴还必须识减字谱。”刚才弹琴的青年小张这时凑了过来,这本厚厚的琴谱是师徒三人的工作调剂。每当他们斫琴累了,三人就轮番上阵,玩一局“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好戏,尽管绝大多数时候听琴的都只有门前的黄狗和梁上的灰猫还有那些在田间劳作的村民。

关键词: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