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沙俄时期传入 如今产品远销中亚(1)

2016-12-19 10:44:4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中新网温宿12月17日电 (史玉江朱志升)谁曾能想到,山沟里柯尔克孜族牧民家庭的手工刺绣,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产品还远销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

关于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史料中无从考证,只是作为该民族的一种传统技艺,被后人延续了下来。从手工做法与图案上来看,融合了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

柯尔克孜族刺绣自沙俄时期传入

日前,在新疆县温宿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阿布都·沙拉木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博孜墩乡博孜墩村,探寻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历史足迹。

路途中,阿布都·沙拉木为我们讲述了柯尔克孜族历史。他说,居住在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的柯尔克孜族人,并不是这里最早的土著。

“听老人讲,沙皇俄国时期,一部分富足的柯尔克孜族人迁移到新疆等地,其他边境省份也有,后来被遣送回去一部分,最后剩下的就居住在新疆了。”阿布都·沙拉木告诉记者。

目前,新疆阿克苏地区共有柯尔克孜族8011人,主要分布在乌什县、温宿县北部。温宿县有3595人,这些柯尔克孜族人主要居住在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

柯尔克孜族刺绣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

历史记载,在中国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生活区域,有专门织造绫罗锦缎的工匠。考古专家在此发掘的西汉时期的古墓中,发现印有极其精美的鸟兽及植物花纹图案的毛织品。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赐欠州诸局工匠纱五万六千一百三十九绽十三两”。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高高的帕米尔从未失去和祖国内地的联系。

“这说明,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历史由来已久,且和中原文化密切相关。”阿布都·沙拉木说。

柯尔克孜族刺绣第四代传人祖辈居住温宿山村

来到博孜墩村村头路左边的牧民家里,我们看到大门右边有两间门面房,分别是商店和榨油坊,大门左边也有两间门面房,门口挂着“温宿县宝美特柯尔克孜女子手工绣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牌子。

这就是柯尔克孜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布茹丽·斯开克祖辈居住的地方。“我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从13岁起,至今已有30年。”布茹丽·斯开克说,母亲已去世3年,她也不知道村里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刺绣,只知道已流传了很多年。

柯尔克孜族妇女人人擅长刺绣

据介绍,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柯尔克孜族人长期以羊毛、羊绒为原料制作生活用品,创造出的色彩斑斓的纺织、刺绣等民间工艺品,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布茹丽·斯开克告诉记者,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几乎人人都会。姑娘的嫁妆和家中用品主要为刺绣品。“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学习刺绣,从简单的轮廓勾勒,到层叠的填色创作。”

“长大以后,绣艺在日复一日的飞针走线中渐渐娴熟,结绣、钩绣、扎绣、刺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十字绣。”布茹丽·斯开克说,每一个柯尔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亲、姐妹们的绣品中熏陶长大的。

在合作社刺绣展厅里,记者看到,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着的各种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