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美术 > 正文

探访柯尔克孜族刺绣:沙俄时期传入 如今产品远销中亚(2)

2016-12-19 10:44:42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布茹丽·斯开克为我们展示了其手工刺绣的技艺,只见他铺开一块绒布,手持一根绣花针,飞快地在刺绣架前后穿梭,很快就把一块普通的黑色绒布变成花团锦簇的绣花布。“要完全绣好这个布单,至少要两个星期。”

山峰在柯尔克孜族刺绣中必不可少

在柯尔克孜族刺绣图样中,山峰是必不可少的风景。她们眼中的山多是雪山冰峰,圣洁纯白。在她们的手下,山峰也被绣成白色,呈三角形,沿着衣领、裤脚、袖边,或是在花毡、墙围的边沿,枕头的顶端,被褥的周边绵延起伏。有时,三角形是黑色或是红绿相间的,黑色代表土山,红绿相间代表着红山与青山。

祖辈相传至今,以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为代表的当地刺绣艺术日渐成熟,但同时也因科技含量低、成本高,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逐步退出现代生活。

政府扶持手工技艺逐步被现代机械代替

“年初,县里鼓励我们发展民族特色刺绣,用援疆资金给我们村购买了166台刺绣机,并分配到166户牧民家里,发动所有的妇女加工刺绣生活用品。

据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一波三折,曾面临断代危机。自2008年柯尔克孜族刺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生产性保护才给这一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博孜墩村,被温宿县或自治区评为刺绣传承人,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布茹丽·斯开克说,每年传承保护资金就有4800元,还有项目保护资金9600元,再加上小康文化户2000元,一年下来可以拿到16400元。

布茹丽·斯开克不仅让自己的子女传承绣花技艺,还带出9名徒弟。这些徒弟又各自带出了徒弟,一代接一代地教她们编织羊毛毯、刺绣等。

近年来,当地政府制定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刺绣手工技艺保护计划,由县非遗保护小组和县文化馆等部门实施生产性保护,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

柯尔克孜族刺绣远销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

尽管博孜墩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但柯尔克孜族妇女们靠着一双双巧手和辛勤的努力,不仅摆脱了刺绣的传承危机,也让柯尔克孜族刺绣手工艺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目前,博孜墩村的柯尔克孜族绣品供不应求,不仅畅销全疆和内地,就连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也前来订购。(完)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