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文化 > 正文

浙江非遗“重生”当代的三个关键词:传承 发展 融合(3)

2016-05-09 09:48:10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在祝汉明看来,将民俗与旅游结合的时候应该注意把握度,要敬畏、尊重传统文化。

浙江文化部门意识到,许多非遗项目有自己特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一旦移植到景区就变味了。

因此,在打造旅游景点时,为了不违背文化保护的初衷,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就把点扩展到村,推出了35个民俗文化旅游村。

“我们从来不排斥(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只要推动项目发展,在发展当中实现保护与传承,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吴莘超说道。

“从普及的层面,让他们(老百姓)认识非遗,逐步强化保护的意识,和文化自觉的意识。”王其全告诉记者,只有将非遗的产品、作品融入生活,老百姓才能切身体会到非遗的魅力,非遗才能“开枝散叶”。

  非遗管理的“运筹帷幄”道:创新管理方式非遗 多样化融合

十多年非遗保护之路的摸索,让浙江文化部门意识到,要让非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在管理上不能一刀切,需要创新求变。

从2003年开始,浙江就启动非遗普查工作。2007年,该省实施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有针对性地对非遗进行分类管理。

吴莘超介绍,浙江非遗有十个门类,不同非遗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不同情况的非遗管理办法也应不同。

她将非遗保护分为三个梯队:以龙泉青瓷、东阳木雕等为主的发展较快的为第一梯队;以秀洲农民画、新昌调腔等正在恢复发展的项目为第二梯队;西湖传说等濒危项目为第三梯队。

“针对不同梯队对症下药,实现保护的最终目的。”吴莘超如是说。

于是,浙江省文化厅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相关衍生品设计大赛,这是中国首个非遗手工艺品设计大赛。

在该“非遗 设计”下,浙江1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项目和65项濒危项目在全国数十家创意团队的精心设计下重新“焕发青春”。

吴莘超认为,这是浙江文化部门非遗保护管理办法的一种创新方式。

金兴盛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也曾介绍,浙江文化厅与教育厅公布了一批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与浙江省旅游局公布了一批省级非遗旅游景区,与浙江省生态办共同推进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与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共同推进传统节日的保护发展等均是创新举措。

毋容置疑的是,新时代下非遗的“青春焕发”,一个非遗手工艺品设计大赛不够,“非遗 设计”也还不够。

于是,“非遗 教育”、“非遗 影视”等将非遗项目加入到各种业态中在浙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继在“2015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华丽绽放后,人类非遗——浙江龙泉青瓷今年再度“赴约”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春》、《吉祥》、《福·禄·寿》、《吾壶四海》等艺术佳作纷纷亮相,诠释了非遗 影视的创新之路。

“当前,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当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历史的重托,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金兴盛如是说道。(完)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