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收藏 > 正文

他也玩收藏?“戎马书生”鲁迅的生活情趣(2)

2016-10-11 09:10:2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总之,鲁迅所藏拓片和画作相当丰富。

中国的收藏家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收藏了很多东西,作为自己赏玩之用,有些还要藏之秘阁,传之子孙;另一类则是除了赏玩,更用来作为研究资料,做出成果,公之于众,与大家共赏。至于那些今日进明日出,意在倒腾获利者,则是文物贩子,不能算是收藏家。

鲁迅显然属于后一类收藏家。他从小喜欢看画,有极高的审美能力,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左翼文学运动以后,虽然工作极其繁忙,而仍不忘书画,他是以欣赏书画作为精神上的调剂的,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为证:“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但他搜罗书画,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欣赏,更多的成分,则是为了美的保存、传播和创造。

鲁迅在北京时,一边陆续购买碑帖、古物,一边细心整理、研究,在这过程中,逐步把握了它们的文化价值。他在铜镜的海马葡萄纹饰里,看到汉人的闳放,毫无顾忌地将新来的动植物充当装饰的花纹;在六朝墓志中,发现了当时人已对“作善降祥”古训的怀疑,竟会说“积善不报,终自欺人”;在历代碑帖的对比中,看到了中国字体的变化,这为他拟作的《中国字体变迁史》提供了具体材料——或者正是历代碑帖字体变化的材料,促使他产生写作此书的念头,只可惜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此书未能写成;而更使他惊喜的,是汉魏石刻中的画像和图案,艺术水平竟如此之高,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鳞半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而且深感石刻画像对了解古人生活习俗的认识作用——后来青年作家姚克想写历史小说或剧作,写信向鲁迅请教有关先秦的典章文物,鲁迅建议他去看汉代石刻中的《武梁祠画像》,说是“汉时习俗,实与秦时无大异,循览之后,颇能得其仿佛也”。

因为古代画像有这样的价值,所以鲁迅一直想要整理出版,广惠读者。先是打算将自己收藏的汉唐画像拓片,不问完缺,全部印出,但因材料不全,而印工亦浩大,只好放弃;后来又想选印有关神话和反映当时生活状态如游猎、卤簿、宴饮之类的,但着手也大不易,终于没有做成,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编印汉唐画像之事,虽然没有做成,但外国画集,却选印了不少。他刚到上海不久,曾与柔石等人组织朝华社,出版过五辑《艺苑朝华》,计有:《近代木刻选集》(1)、《蕗谷虹儿画选》《近代木刻选集》(2)、《比亚兹莱画选》和《新俄画选》。朝华社解散之后,他又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出版了一些画集,如:《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百图》等。

鲁迅编印外国画集,除了其中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之外,其余都是为了介绍国外艺术,供同好者鉴赏,并为艺术学徒提供学习样本。鲁迅说:“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那模样,可看尼采所描写的‘末人’。”“甘为泥土的作者和译者的奋斗,是已经到了万不可缓的时候了”(《由聋而哑》)。鲁迅的提倡和培养,造就了许多木刻学徒,形成一种新兴木刻运动,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鲁迅又通过别一途径,介绍中国古代木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