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庭信步于上海的繁华街头,你可曾留意过上海老式里弄的身影?
1910到1930年间,上海涌现了大量的弄堂普通民居,它们大多以“村”,“邨”,“里”,“弄”,“坊”命名,颇具古意。那时,还没有卫生间,上厕所依靠马桶痰盂。清晨醒来弄堂里总是充斥着洗刷的声响。
真正饱含上海风情的地方,不在旗袍,不在百乐门,而是藏匿在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中。
对很多老上海,这些老建筑像是一杯浓而不散的茶,平淡无奇,却也承载着太多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老建筑被拆除翻新,市井记忆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曾经大名鼎鼎的民厚里,如今是静安嘉里中心的地盘。只剩下一栋小小的毛泽东故居示人,并以艺术空间“Mao Space”命名,着实令人唏嘘。
金宇澄在做的,就是将上海的建筑回忆变成这座城市的“文本”,诉说对上海的记忆。
金宇澄说,我们有历史,眼前却总是新建筑。街角显示了城市的特点和韵味,十字路口总是记忆的坐标。而拆掉的老建筑,再如何补救重建,过去的时光,都无法再有了。
(文中上海老照片多来自微博@稗官野记@亦行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