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晚清名医现形记:历史就是少了一个针筒(4)

2016-01-21 09:05:32  新周刊 文/李夏恩    参与评论()人

一位张姓人家请他给媳妇看病,竟被他治死。张家不依不饶,最终周药师没有办法,只好请人说情,“他死了一个媳妇,我拿自己的女儿配他的儿子是了”,不料又过了两个月,他又把李大郎家怀有四个月身孕的媳妇治死了,“药师磕头如捣蒜,情愿将第二个女儿赔偿与他做媳妇,才能完结”。结果没过几天,又有人来请他为周小三娘子难产诊病,吓得周药师对他媳妇说:“不好了,周小三又想到你了,快去回他,说不在家,不要开门。”

周药师的故事听起来像是个笑话,但在清代笔记中,庸医误诊、致人死命的故事往往有之。《大清律例》中对庸医治人死命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最重的是斩监后。

处罚看起来不可谓不重,但是却鲜有真正执行者,官方对庸医致死的处罚往往是杖刑枷号,罚银了事。清代用以实际量刑的官方参考书《刑案汇览》中仅收录了10则庸医致命的案例,而且处罚都相当轻,像1789年四川庸医李秀玉误用川乌药末致吴贵祥身死一案,最终的判决只是倍追赎银,杖一百,枷号三个月。

一如晚清一篇名为《中西医学浅说》的文章所总结的那样:“中国向视医学为小道,待之不重,责之亦不甚严,苟且从事,为例所不禁,即有错误,罪止枷杖,且准收赎,故若辈坦然为之,无所顾忌。”

西洋医学:真正的敌人

清末民初,西医随着洋人进入了中国,中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用传统的思维去解释西方理论不适合中国特点之外,还要从旁窥视侦查西医有没有在治疗上犯下致命的错误,一旦抓住把柄,中医就像被医死人的病人家属一样,对西医进行严厉反扑。尽管每年死于中医之手的名人成百上千,但西医一旦医死了一个名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非常不幸的是,晚清大名鼎鼎的外交家、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被认定死于西医之手,更重要的是,他还曾和力斥中医的英国医生德贞是至交好友,所以曾纪泽的死亡很快被加到西医头上成为一大罪状。像《医界镜》这样的中医揭黑小说,也特意在书中单列一回“贤侯误丧柱石身”来详述曾纪泽如何因为“酷信西医”而死。末了还不忘发表一通忧国忧民的宣言,“以后办国际交涉既起,遂乏其人,以致强邻眈其虎视,肆其鲸吞,驯至今日门户全撤,堂室将倾”,这些亡国灭种之祸,全是“偏信西药者阶之厉也”。

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主义恐怕也是中医在面对西医时的唯一法宝了。风潮甚至刮进了宫廷之中,在杜钟骏看病的三天前,一名叫屈桂庭的西医给皇帝诊过病。他发现皇帝病势猝然转危,当时殿中“中医俱去”,没有一个人发现皇帝之病猝发得如此蹊跷,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进宫。

三天后,杜钟骏捏着“生脉散”的药方焦急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奇迹确实发生了,但却不是起死回生,皇帝在用药前突然死亡,打破了所有的僵局。

杜钟骏绝对想不到的是,他在皇帝临终前开出的那味“生脉散”也许真的能救皇帝于死亡。根据新的临床试验结果,使用生脉散急救休克患者,死亡率仅有25%,比使用西药升压药的52%死亡率要低一倍。

但问题是,用药的方法不是杜钟骏这些中医习惯的灌药,而是西医的注射。倘使在1908年11月14日那天,杜钟骏或者其他医生随身带了一个注射针筒,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但,历史就是少一个针筒。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