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凤冠霞帔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曾是高贵身份象征(2)

2016-02-03 09:13:10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在《舆服志》中,不仅服色、衣裳样式有规定,面料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平民不能穿红着绿,只能穿本色麻布衣;没有功名的庶民(老百姓)服饰颜色以白色为主,白色、黑色是古代底层官吏、百姓的主要服色,因此有白衣公卿、皂隶等称谓。

由此可见,凤冠霞帔几乎轮不到普通百姓家庭。但是后来有不少资料表明,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在做新娘时,确实戴上了凤冠,穿上了霞帔。她们穿戴凤冠、霞帔就不逾越礼制、违反等级制度吗?凤冠霞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服饰?我们还是要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一探究竟。

  清朝凤冠上的金凤

  戴凤冠

  汉朝开始在宫中流行

凤冠,亦称凤子冠,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礼冠,因为冠上缀有凤凰,故名凤冠。根据服饰文化史研究专家周汛、高春明所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介绍:“以凤凰饰首的凤冠,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庙行礼,头上首饰即有凤凰。其制历代多有变革,至宋代被正式定为礼服,并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装饰以凤,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翚四凤。”

凤冠是女子冠帽中最尊贵的礼冠,她们在重大场合必须戴凤冠。北宋时期,宫中的后妃在受册、朝谒景灵宫等隆重场合,都要戴凤冠。对于凤冠的形制,《宋史·舆服志》有记载:“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自从汉代形成了戴凤冠的礼仪制度,戴凤冠在宫中流行起来。自中、晚唐以来,妇女戴冠日益多见。五代时就有“碧罗冠子”、“鹿胎冠子”等名称,宋代此风尤盛。清代宫廷南薰殿藏有宋代原画《宋真宗章懿李皇后像》,在画像上可见,李皇后戴的凤冠特别高大,装饰繁复,冠上饰有多条龙、凤。这顶凤冠大体上可以称之为“龙凤珠翠冠”。

值得一提的是,李皇后的凤冠与明代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有相似之处。1956年北京十三陵挖掘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出土了一批服饰实物,其中就有孝靖皇后所用的凤冠。这顶凤冠的形制为:以竹丝为骨,编为圆框,框内外各糊一层罗纱,然后在外表缀以金丝、翠羽做成的龙凤,周围镶嵌各式珠花。在冠顶正中的龙口,还衔有一颗宝珠,左右二龙及所有凤嘴均衔下一柱珠串。

与前几代凤冠盛行相比,明代服饰等级制度趋向严格,《明史·舆服志二》记载:“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永乐三年定制,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而且明清《舆服志》等制度规定,除皇后、妃嫔之外,其他人未经允许,一概不得私戴凤冠。

但是在一些笔记文献中,我们也常常见到称明代命妇(古代一般指受有封号的妇女)所戴的礼冠为凤冠的文字,与舆服志禁止私戴凤冠规定有矛盾,是否可以说民间、官员有不遵循制度的,僭越礼制?这是误解。明清衣冠制度中确实这样规定,也是这样执行的。但是笔记文献中说的命妇戴凤冠,其实是礼冠,并不是凤冠,只是名称上的命名,与皇后、嫔妃的凤冠是两个物什,两码子事。另外,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虽然也饰有凤形,但是名称上不再称凤冠,而称朝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