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凤冠霞帔缘何成古代新娘标配?曾是高贵身份象征(4)

2016-02-03 09:13:10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当然,庶民妇女用的只是“借用”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霞帔。皇室、命妇的凤冠、霞帔与民间的凤冠、霞帔不是同一个物品。换言之,皇后、嫔妃、命妇的礼冠凤冠与礼服霞帔,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冠、霞帔;民间的凤冠、霞帔是民间婚礼中新娘戴的礼冠和穿的吉服,只是借皇后、命妇礼冠的吉言,与实际的凤冠、霞帔相差甚远,名不符实。

民间婚礼上新娘戴的凤冠(右),其样式简单而普通,不过它与古时真正的凤冠不是同一个概念,民间婚礼上的凤冠只是借用了凤冠的形和名。

“凤冠霞帔”

  被民间模仿和借用

凤冠与霞帔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但不是一般普通女性的服饰,而是具有很强的专属性。

新娘戴凤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中国女性出嫁时最向往、最风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国服饰文化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时既羡慕富贵人家女子漂亮的凤冠和霞帔,又不敢擅自穿戴它们,因此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人生最为重要的婚礼中,允许“借用”(逾越服饰等级)凤冠和霞帔。这在中国服饰文化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有了这个特例,没有品级的普通妇女,在成婚、入殓时也可戴凤冠(花钗冠),因此,在民间婚礼中,新娘戴凤冠、披霞帔的行为屡见不鲜,当然,这只是名称上的称谓,是“借名”,即借凤冠之名。虽然名词上还是称为凤冠,但其实质根本不是真的凤冠。这就好比穿上戏服扮演王公大臣,甚至皇帝,但他们最终只是戏中的角色,是“演出”的需要,其服装、身份、地位与戏中完全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

从保存下来的照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婚礼中的凤冠样子,与明清时期皇后的凤冠差别很大,因为民间只是“借名”,所有的装饰都是以假乱真,要个形式,不可能是真金白银翡翠珠宝的真品。也因为民间婚礼凤冠实物样式简单、普通,有读者就误认为皇宫的凤冠也是这样普通,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误读了“凤冠”这个词。

不过,即便只是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也能令平常家女子的婚礼增添不少喜庆之色。后来,这种假借的礼仪还演化出一个有趣的作用:区分正室与小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徐珂的文字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说民间的凤冠是假冒的,属于借用(借用其名称),非真实的凤冠;二是民间使用霞帔凤冠,表示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属于正室,非小妾。命妇可以穿霞帔戴凤冠,民间的正室新娘同样要穿霞帔戴凤冠,表明其明媒正娶的地位不容动摇。

这就说明,明媒正娶的正室新娘以及填房继位的新娘,都可以戴凤冠穿霞帔,非正室夫人的小妾、二房、三房,即使是明媒正娶,也不能披霞帔戴凤冠。明代小说《金瓶梅》潘金莲、孟玉楼进入西门府,都是小妾,排名四娘、五娘,就没有凤冠、霞帔可用。

徐珂的文字记录是准确的,凤冠只能用于正室,但是因为民间的凤冠、霞帔原来就是借用,在后来民间婚礼中,渐渐不严格遵守,借用的凤冠、霞帔泛滥,品质也下降,人们看到的婚礼中的凤冠、霞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富贵之气、华丽之美,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真正的凤冠与霞帔都是非常精美、精致的服饰品种,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帝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精美绝伦,雍容华丽,光彩照人,可以称为世间珍品。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