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为什么艺术青年爱曾经臭名远扬的巴黎?(1)

2016-03-08 09:27:09  新周刊 文/邓娟    参与评论()人

要学艺术!要去巴黎!要当一辈子艺术家!”如果你读到安娜·高美的故事(新周刊458期),理应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这个捷克女人,在自己30岁之年、已为人妻之后,凭着一股孤勇决定去巴黎追逐理想。而巴黎也回馈她以梦幻般的际遇,让这位美院新生有机会得到萨尔瓦多·达利的点拨,照亮了一生的艺术之路。

巴黎的名字,去巴黎的念头,折腾过多少文艺青年?连电影《革命之路》里,凯特饰演的业余戏剧演员,也疯魔般地鼓吹莱奥纳多饰演的丈夫辞掉工作、卖掉房子,仿佛只要搬到巴黎,他们的压抑生活和婚姻危机就会脱胎换骨、生机勃勃。最后妻子的希望破灭了,因为丈夫不认为自己具备去巴黎的充分理由——“假如我真的很有天分,是作家或者艺术家”——不过,这句话同时表明,假如你是一个有天分的作家或艺术家苗子,那就应该去巴黎。

电影之外、现实之中,一两个世纪以来,也的确有许多前赴后继的外乡人在巴黎获得了艺术的滋养和难忘的人生经历,这个长长的名单拉开来,可以看到荷兰人梵高、西班牙人毕加索、俄国人夏加尔、意大利人莫迪利安尼、美国人海明威……离我们近一些的有中国画家赵无极。这份对巴黎的情怀在今天时髦的文艺小清新身上依然延续,豆瓣、知乎的红人张佳玮,也在29岁时为学艺术去了巴黎。

要去巴黎,而不是伦敦或者纽约——虽然纽约从二战后就取代了巴黎的艺术之都地位,但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都过完了,文艺怪老头伍迪·艾伦仍旧用《午夜巴黎》诉说对没落的左岸的衷情,顺便还要开涮下自己那些势利、粗野、实用主义的美国同胞。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巴黎?

香水之都曾经臭名远扬,因为艺术魅力才成为天堂。

巴黎并非一开始就是艺术天堂的模样,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冷知识会告诉你,香水之都的来源一点儿都不香艳,法国香水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巴黎实在臭名远扬——那是真的臭。1270年,巴黎宣布禁止任何人在阳台上倒“夜香”,然而在这个法令颁布后,巴黎的窄街暗巷,依旧“雨雪缤纷”。18世纪,整个城市的下水道直通塞纳河,而塞纳河为居民提供饮用水,直到大革命前夕,“在主要街区,腐臭的垃圾使鲜花凋谢,使美人脸色黯淡无光”(皮埃尔·肖韦)。

“巴黎大改造”始于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志在打造一个现代性的世界首都,在塞纳区长官奥斯曼的规划下,供水和排水系统重新修葺,道路大为拓宽,高楼拔地而起。到了世纪之交的1900年,当那届彪炳史册的万国博览会在巴黎开幕时,全市有70家日报和35万盏路灯,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已经问世,第一条地铁投入运营……

期间,因为法国在善待移民方面的良好声誉(早在1791年,法国就允许犹太人享受和法国人平等的公民权利),越来越多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包括一些逃避独裁统治的艺术家纷纷涌入。尤其是犹太人,在他们的祖国,法律禁止画像,教义则要求“不得创作塑像和上至天空,下到地面、地下以及水中的任何东西”,打破创作限制的唯一方式是出走。

“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来到法国时,只知道一个法语单词——巴黎。他们选择这个城市,只是因为早来巴黎的人们向他们传递的信息:在巴黎,人们可以自由地生活和创作;可以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想表达的思想。”法国作家达恩·弗兰克在《巴黎的放荡》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