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照相布景的时代变迁:从清末花瓶到新中国天安门(2)

2016-04-06 09:41:16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1900年,汉口荣芳照相馆

民国时期的照相馆布景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剪辫令,要求国人一律剪掉满清政府遗留的长辫。有张照片这样描述,一位青年在剪掉他的长辫之前来到照相馆,巧妙地利用了照相馆中的镜子拍摄了他和他脑后的辫子合影的照片。其实在照相馆中使用镜子道具和布景结合来营造多重空间的拍摄方式早已有之,但这张照片因剪辫令而显得尤为生动。

民国时期,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公众对于摄影认知程度的提升,因此,中国的照相馆发展速度很快。关于这时期的照相馆布景情况从摄影史料中可以看到一些文献记载:1903年创办的天津工艺学堂,培养出一批擅长画油画的专业人才,其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专门为照相馆绘制布景的高手。另据舒宗侨所著《上海早期的照相业》记载:当时上海照相馆拍照用的布景,一般要准备十多台,这些布景都是日本千代洋行和八千洋行代制的。这时照相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家照相馆使出浑身解数,在布景上下了很大功夫,费尽心思。有的还将拍摄场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包租园林开办照相馆,并备有文房宝玩、书画琴棋各种道具。常见的背景图像有:水畔风光、湖面景色、建筑室内、庭院楼阁、建筑外景、中式园林、亭台楼阁、山水树木、梦幻云景等样式。另外,汽车、飞机、摩托车等形象也出现在民国时期的照相馆布景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到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潮流的影响,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相馆布景出现了不少带有抽象和装饰意味的图案样式,这种类型的布景风格主要见于上海、广州、香港的一些照相馆。

  1960年左右,北京大北照相馆

新中国初期的

  照相馆布景

新中国建立初期,照相行业跟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第二商业服务部管理局在天津召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会议,确立了照相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然后,各地久负盛名的老照相馆都改造成为国营照相馆,树立了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宗旨和现实主义的审美观,主张多反映工农兵的形象。

自此,民国时期的华丽布景基本上都被改换。天安门、天坛祈年殿、北海公园白塔、十大建筑、自然风光、中式园林建筑等为图像的布景在这一时期相对较为常见。

另外,前景挡板类型的布景在这一时期数量和类型都得到发展,根据飞机、汽车、摩托等当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的物件制作的布景在照相馆中继民国后有所发展,很受顾客欢迎。制作方法与以往的平面布景相比是在被拍摄的人物前加一块绘有图案的木质挡板,这样与背景图案组合成一组布景,在照相馆中营造出一种人物身临其境的假象。

到了“文革”时期,照相馆的布景内容多为“海面航船”、“南京长江大桥”、“延安宝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人们革命立场的布景图案,另外布景中毛泽东形象出现很多。

1967年,随着《毛主席语录》发行,语录歌、语录操、忠字舞也相继出现。此时,在美术界,毛泽东肖像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照相馆内的布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美术创作,自然也紧跟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在照相馆中,除了单调的布景形式外,带有毛泽东形象的布景也出现了。有的照片以布面或墙面绘画“海面行船、天空中毛主席头像闪耀”为布景;有的以布面或墙面绘画“室内墙面以及毛主席照片”为布景;还有以“室内墙面粘贴毛主席照片”为布景,道具有毛主席瓷像、《毛泽东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