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照相布景的时代变迁:从清末花瓶到新中国天安门(3)

2016-04-06 09:41:16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从保留至今的老照片来看,当时人们去照相馆合影多数身着绿军装、蓝裤子、腰扎武装带,手握红宝书,胸佩主席像章。在毛主席主题布景的光辉照耀下留影。在“文革”那样一种政治气氛中,这是人们表明革命立场的最好方式,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在“文革”时期的布景中出现较多的图案主要有全国各地的重要建设成就,如南京长江大桥;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建筑或风景,如北京天安门、烈士纪念碑、延安宝塔山、韶山毛主席故居等;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如珍宝岛等;还有革命样板戏主题布景等。

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例,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完工并通车,人们得知这一消息无不振奋不已,都渴望到现场感受“天堑变通途”的盛景。由于条件限制很多人无法身临其境,从考察收集到的资料看,很快照相馆中便出现了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图案布景,人们纷纷在这样的布景前留影满足愿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北京新时代照相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照相馆布景

“文革”后期至结束后,照相馆中的布景气氛也逐渐变得活泼和自由。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开始出现在照相馆的布景中。新潮的室内场景、公园庭院、各类风景等图像是这一时期的流行布景样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彩色胶片和彩色扩印技术在照相馆中逐步普及,很快便掀起了新一轮的照相热潮,原来的黑白摄影开始受到冷落,为此,各地的照相馆纷纷推出颜色鲜艳的布景迎合这一技术的改革。

加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宠爱。因此这时的儿童摄影极为火爆,成为当时照相馆收入的最重要部分。据大北照相馆的摄影师崔立堃回忆,当年的大北照相馆为儿童制作的布景就有十几台,照相馆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不同的布景进行拍摄。

另外北京的首都照相馆,“不仅有木马、公鸡、金鱼、长颈鹿、双人敞篷小汽车等各种道具,而且还有一幢在童话里描绘的漂亮的小房子。难怪有些儿童照了一张还要再照一张,舍不得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自此,国外的动画片汹涌而至,《聪明的一休》、《机器猫》、《蓝精灵》等片在全国范围内播出,每部影片都受到儿童的极大欢迎。照相馆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动向,出现了不少卡通形象为主题的布景。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