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1968年的第一周,暴风雨前夕(2)

2016-05-04 09:08:28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L’annee1968,je la salue avec serenite.”在新年的除夕,魁伟而俨有帝王之威仪的夏尔·戴高乐总统在他华丽的宫殿宣布:“我祝愿1968年成为祥和的一年。”他已年届七十八岁高龄,从1958年起就领导法国。他修改了宪法,使得法国总统成为西方民主政体中最为强势的国家元首,这时正值他第二个七年任期的第三年,政局稳定无虞。戴高乐总统在镀金的宫室通过法国电视台———它仅有的两个频道完全由政府控制———发表讲话,他声称其他国家很快将会向他求助,而他不仅将为越南而且将为中东地区调停和平。“因此,所有迹象表明,我们将处于一个对解决国际争端贡献最大的位置。”近年来,他已经习惯以“我们”指称他自己。

归功于文化部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发起的清洁建筑物运动,巴黎看起来从未如此熠熠生辉。玛德莲教堂、凯旋门、先贤祠,还有其他的标志性建筑不再灰黑一片,而是呈米色和浅黄色,而1月份的冷水喷洗将除去巴黎圣母院七百年来的尘垢。这是巴黎目前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喷洗会损坏建筑吗? 清洗后的石料颜色将斑驳不一,会不会使它看起来像一件奇怪的百衲衣?

1968年新年前夕的午夜,坐在宫殿中的戴高乐安详而乐观。“当如此众多的国家处于政局动荡之中,”他承诺说,“法国将继续成为良好秩序的典范。”法国在国际上的“根本目标”是“和平”,戴高乐将军表示:“我们没有任何敌人。”

在西班牙,从内战时期开始执政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元帅,迎来了他的第二十九个“和平之年”。近年来,对佛朗哥政权的反抗被血腥整肃和镇压,数以千计的西班牙人被枪杀或监禁。在反抗被摧毁后,压制也有所缓解,一些内战时期的难民甚至返回了西班牙。但是到了1967年,新的一代人———年轻的学生们———开始向这个政权抗议示威。他们投掷石块,大声呐喊“自由!”和“佛朗哥去死!”12月4日,在佛朗哥七十五岁生日那天,学生们张贴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凶手佛朗哥,生日快乐。”

中东: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对峙

新年前夕,以色列外交部长阿巴·埃班催促中东阿拉伯国家“确认他们的意愿”,并要求其领导人与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1967年6月,以色列和它的阿拉伯邻国再次交战。作为以色列的亲密盟友和武器供应方,戴高乐大发雷霆,因为他要求以色列除非首先受到攻击,否则不得开战。但是一旦埃及封锁了亚喀巴湾,以色列就确信阿拉伯人即将发动又一场协同进攻,所以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戴高乐就此将法国的政策从亲以色列转为亲阿拉伯。在11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解释这个新政策时,戴高乐称犹太人为“一个精英民族,充满自信并有控制欲”。到了1968年,戴高乐仍试图解释上述声明,并向许多犹太领导人保证那不是反犹性质的言论。他坚持说那其实是恭维,也许他真觉得是恭维,因为那些形容词都能确切地形容他本人。苏联直到1956年前都是以色列的盟友,此刻却为阿拉伯国家的战败心烦意乱。它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和战斗计划,因此当以色列仅用六天就击溃了苏联支持的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时,苏联尴尬无比。

以色列采用了新的策略,在这次中东战争中他们占领了叙利亚的绿色戈兰高地,埃及的岩石密布的西奈,约旦河的西岸,包括约旦曾由阿拉伯人控制的耶路撒冷区域。然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协商,表示愿意归还这些土地以换取和平。但是令以色列极度沮丧的是,阿拉伯国家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在新年前夕,阿巴·埃班用阿拉伯语向他们发了一条无线电电报:“你们的领导人在过去二十年中采用的政策已经破产,它给本地区的所有人民带来了持续的浩劫。”阿巴·埃班坚称,1968年应该是阿拉伯政策进行革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