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 > 史记 > 正文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全盘西化论”(2)

2016-10-10 09:11:05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整理国故,原本是对旧的思想学术的整理和研究;但旧的学术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书,于是,整理国故便又顺理成章进入到校勘、整理古书的阶段。这也是胡适作为文史学者的本分,同时也与他“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发表于1919年)的主张相契合。如果胡适只停留在空喊整理国故,而没有落实到旧文化载体的古书的校勘、整理上,那倒令人不解了。

1926年,他又发表《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全集·三》),1929年提出“全盘西化”,1935年改用“充分世界化”。对西洋文明的态度,与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西洋文明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何输入学理?况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即使想自外于这个世界,都已不可能。清晚以来,不少人认为西洋的长处是器,是物质文明;中国文化,才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政治体制上,都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不端正对西洋文明的态度,可以说,就不大可能真正实现“再造文明”的目的。

胡适的这篇文章针对人们把西方物质文明仅仅当作是物质、是器,来强调物质或器所承载的文明。“这样充分运用人的智慧来寻求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来制服天行以供人用,来发放的质的环境,来改革社会政治的制度,来谋人类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应该能满足人类精神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是真正理想主义的文明,决不是唯物的文明。”他1961年11月在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上发表了引起轩然大波的讲演《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也无非是强调1926年的这一看法,说“勉强接受科学和技术”,“至多也不过是一种只有功利用处而没有内在价值的东西”,是不行的;他要人们能“接受”、“赏识”西方的方明。

他强调的,是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他要提醒国人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有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和积累,自恃文化辉煌而蔑视、排斥西方文明。他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史之学,提倡并推动文化的改造与更新,并不是真要消灭传统文化。如果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垃圾,是应该被扔进垃圾桶的东西,他又何必花毕生精力去研究呢!他在发表《我们对西洋文明的态度》的同一年(1926),针对美国人所著《世界史纲》称“中国文明在公元七世纪已到了顶点……从此以后一千年时间里……使中国文明值得记入这部《史纲》的不多”的说法,在英国发表了题为《中国近一千年是停滞不进步吗?》(《全集·十三》)的讲演,说“仔细研究整个的中国文化史,我们便容易相信七世纪的唐代文明绝不是一个顶点,而是好几个世纪的不断进步的开始”。在1927年1月25日的日记中,他说:“有一个问题很有趣,‘何以中国这一二百年中的进步远不如西洋之大?’”(《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四册493页)在胡适看来,中国历史并没有停滞一千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进步或发展不如西洋而已。这哪里是贬低中国文化、贬低中国历史呢!他在1930年1月30日的日记中,对政府废除春节很不以然,认为这是“剥夺民间的新年娱乐”(第五册644页)。这哪里又有半点“全盘西化”的味道呢!

在二战期间,为了让美国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他对中国文化曾作过过分的褒扬,如1942年他在华盛顿作《中国抗战也是要保卫一种文化方式》(《全集·十三》),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自由、民主、和平观念与理想”即已产生;汉代“逐步推行文人政治,使人民享有统一帝国生活的种种权益,而不受政府过分的干涉”;中国有“思想自由和批评精神”。1949年又在台北中山堂作过《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全集·十三》)的讲演。这些在特定背景下的发言至少说明,胡适并不仇视乃至要抛弃传统文化。今天号召国学、厉批胡适破坏传统文化的儒者,大概没有读到这些文章,否则他们一定要将胡适引为同道了。当然,胡适是不会变成“新儒家”的。他对中国文化是用理性和学术的眼光来审视,而不是用宗教般的热情来鼓吹。1948年发表《自由主义是什么?》,他就明确指出:“东方的自由主义运动始终没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路子。”这不是在纠偏,而是对特殊背景下的演讲的理性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