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孙中山一生,几次进京?(1)

2016-11-18 10:19:14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1912年来京的孙中山受到退位清室的礼遇

孙中山的一生主要在南方和海外策划组织革命,北上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一次都是他人生的转折。1894年,28岁的孙中山怀揣改良思想北上天津向李鸿章上书,但却未能如愿见到李鸿章,于是又到北京做了短暂的考察,改良无望,失意南归的孙中山于次年选择了在广州武装革命,立志推翻清朝统治。他第二次到北京,是1912年夏,北上与袁世凯会谈,在京居留近一个月,但离京后的一年间,国内时局突变,孙中山成了袁世凯的通缉犯。1924年冬,孙中山第三次来北京,却因病在京去世。

孙中山第一次进入清廷的视野是在1895年,孙中山及其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12月7日,广东悬赏缉拿起义在逃要员,孙中山名列榜首,赏格花红银一千元。清宫档案中关于孙中山的第一条记载,就是接到孙中山等广州试图起事的奏报后,清廷下旨要两广总督谭钟麟等“严密购拏孙文、杨衢云,务获到案”。清廷的通缉,使孙中山被迫离开祖国,开始了长期的海外流亡,但也使其名字开始为国人所知。孙中山本名孙文,1897年旅居日本时才改名中山。不过,在清廷的官书报纸以及宫廷档案中,我们经常看到“孙汶”的名字。这是因为,清代习惯在人名旁加水字旁表示污称,如同治、光绪时陕甘叛乱的马化隆就经常被写成“马化漋”。

1904年,鉴于立宪运动国内蓬勃发展的形势,慈禧太后曾借自己70大寿之机颁布谕旨,赦免了部分戊戌党人,但与此同时也强调,“谋逆立会之康有为、梁启超、孙文三犯实属罪大恶极,无可赦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惊慌失措的清廷于10月30日颁旨开党禁赦免党人:“所有戊戌以来因政变获咎,与因犯政治革命嫌疑、惧罪逃匿以及此次乱事被胁、自拔来归者,悉皆赦其既往。”但孙中山也不在名单之列。

有趣的是,1912年清室逊位、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这位清廷的通缉犯,却成了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的座上宾。1912年8月孙中山第一次进京时,不仅得到此二人的热情款待,孙中山还参观了颐和园、北海中海南海以及景山等前清禁地。从通缉犯到座上宾,了解孙中山对清廷从改良到革命到共和的心路历程,或许也是对孙中山诞辰150年的一种纪念。

1894年第一次进京

彻底放弃了改良思想

1894年1月,孙中山草就了《上李鸿章书》,同年6月在上海修改定稿。该书长达8000余言,中心思想是,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如何才能使《上书》送到李鸿章手中?孙中山想到了自己行医过程中认识的地方官员。他首先找到了已退休的澳门海防同知魏恒。魏非常赏识孙中山的学识和医道,欣然致书盛宙怀,请他推荐给其堂兄盛宣怀,然后由盛宣怀将孙中山介绍给李鸿章。1894年四五月间,孙中山在陆皓东的陪同下,持魏恒书函至上海,见到了盛宙怀。盛宙怀立即写了一封致盛宣怀的引荐信,请求盛宣怀给孙中山予帮助。

孙中山在沪期间,与同乡、著名的改良派郑观应相遇,并在郑宅见到了著名政论家王韬。除了帮助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外,王韬还给自己在李鸿章幕下当文案的朋友罗丰禄写信,介绍孙中山。除此之外,郑观应长期在盛宣怀手下办洋务,与盛宣怀关系非同一般,也写信给盛宣怀,称赞孙中山“少年英俊”。

关键词: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