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史记 > 正文

中国戏剧的发祥地,在老北京的胡同里?(1)

2016-11-23 10:15:50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北京现存唯一的砖塔:万松老人塔,砖塔胡同因此得名。


如今的砖塔胡同。

位于西城区西四著名的砖塔(万松老人塔)最近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已经竣工。新修后的小院内开设有“正阳书局”,人们可以在这读到很多关于老北京的书籍。

砖塔西边的胡同因砖塔而得名,叫“砖塔胡同”。这条胡同虽然不是很宽大、很长,但却是北京城里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元代时,这里每天都有戏曲表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

胡同名七百余年未改

砖塔胡同形成于元代,而且七百多年来胡同名一直叫砖塔胡同,其名古老,这在北京是非常少见的。砖塔胡同在元代时的剧场非常多,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另外胡同里还多有名人故居,比如顾太清故居、鲁迅先生故居、张恨水先生故居等。

砖塔胡同得名于这里的一座砖塔,它是北京城里唯一的一座砖塔。砖塔修建于元代,为九重八角的青砖塔,高15.9米。它是当时的高僧万松行秀的墓塔,所以人们都叫它“万松老人塔”。而在塔前小庙的山门上,也写着“元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姓蔡名行秀,号万松。他是河南洛阳人。15岁时到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为僧。因其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大量的佛法知识。后云游四方,在河北磁县的大明寺向当时著名的高僧雪岩满学习。学成后,高僧万松返回净土寺升为住持,他在寺内建万松轩,所以自称“万松野老”,人们尊称为“万松老人”。

因万松老人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精通佛法,得到金章宗的赏识,他请万松老人到燕京西山的仰山(妙峰山南边)栖隐寺为住持。栖隐寺在辽金时代为京城大寺,是皇家寺院之一。金章宗于明昌四年(1193年)在燕京召见他,并赐锦绮袈裟一件。到元代,他又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礼待,经常受到召见。万松老人告诫元世祖要“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当时的名相耶律楚材还拜万松老人为师,参学三年。

万松老人圆寂后,因其德高望重,特赐埋葬大都(北京)内西城,并建有墓塔,即现在的砖塔(当时此处尚是郊外西刘村)。砖塔胡同也因塔而得名。不过,万松老人的生时和卒年却不确切,大约生于金大定年间,圆寂于元代中叶(有的资料说他是生于1166年,卒于1246年)。他的主要著作有《从容录》、《祖灯录》、《清益后录》、《万松语录》等。砖塔在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尤其是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把原来的七层改为九层,重修时原塔未动,而是在塔外又包一层,形成塔包塔。1984年砖塔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每天都有戏剧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砖塔胡同还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

我国的戏剧在元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元代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著名剧本,大戏剧家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他们四人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多有资料说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但郑光祖是元代后期人)。著名的剧本,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明妃》(即“昭君出塞”)、白朴的《墙头记》(即“墙头马上”)等,七百多年来,这些剧目仍久演不衰。当时的元大都城是戏剧中心。除“元曲四大家”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戏剧家,而且当时在大都出现了很多“书会”。这些书会既是文学组织,又是演出团体。关汉卿、白朴就是“玉京书会”的成员,马致远是“贞元书会”的成员。而戏剧的演出地点在哪里呢?就是在砖塔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