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大分流
18世纪末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经济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这场革命意义十分重大,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时,正是工业革命前夕,在他眼里,专业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他没有想到技术革命有如此巨大的可能性和推动力,不仅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人世界的中心,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同时,在乔叟与莎士比亚文学中造就的仅六七百年的现代英语,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一些经济学家和史学家,如加州大学的格雷戈里·克拉克和伽罗等人则把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简化为马尔萨斯的世界:1700年前,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曲线基本上是平的,只有在工业革命以后,工资水平才扶摇直上,走出了马尔萨斯陷阱。有研究表明,在工业革命之前或之初,全球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原因大部分可以由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等来解释,而工业革命之后,则越来越需要由国与国之间的收入不均等来解释,今天如果不扣除物价等因素,全球最富国家如瑞士的人均收入已经是非洲最穷国家的40倍。这在工业革命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我现在举另外两个学者(布罗德伯里和古普塔)的研究来进一步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转变。以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行业——纺织业为例,英国的棉纺业在工业革命之前本来是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趋之若鹜的是印度的棉织品、中国的丝织品,就跟今天中国富人到伦敦买奢侈品一样,是一种时髦。对于荷兰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而言,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到亚洲采购。但在当时,比如1680年英国工人的工资已是印度工人的4倍,原材料、资本的价格也和印度差不多,英国资本相对廉价但人工价格较高,英国的生产成本并没有优势,技术上也落后,这种情况下它的纺织业没有竞争力可言。可到了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尽管英国总的生产要素成本仍高于印度,但它的棉纱却能以印度一半的价格销售,还不赔本。因为以动力为基础的技术革命使英国能够更便宜地生产这些东西,在成本不降低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价格。布罗德伯里和古普塔应用经济学生产函数和费用函数的原理做计量分析,说明在17世纪到19世纪末的阶段,工业革命使英国与印度在纺织业上发生了逆转。事实上,英国的机制纺纱产品不但摧垮了印度的传统手纺纱业,也解体了中国从黄道婆开始起源的手纺纱业,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纺织品与机器出口到全世界。
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从经济史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题目,以前大家问的最多的是,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荷兰?因为荷兰至少在英国之前是当时欧洲最发达的经济体,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很多制度都是从荷兰借鉴而来。相比之下,英吉利海峡的阻隔,使很多先进的东西从欧洲大陆传到英国有时间差。还有,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法国的国家制度发展较早,一直想成为世界中心。而如果我们看得更长远一点,文艺复兴时代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些都是欧洲文化一度最灿烂、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而独独发生在英国的中北部,像曼彻斯特、兰开夏这些英国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并继而席卷英国乃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