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上,人类社会是唯一以文化、以价值、以信仰而存在生命族群,而文艺或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是常新的,它是从“过去”走来,遵循着传承,更是向“未来”奔赴,追求着发展,它是人类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所共通的视域——从这一视域,从东西方青年的社会与时代之群像中,我们能照见人类社会和时代未来之希望。
近年来,以冰箱贴为代表的有创意、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不断涌现,不仅文化味足,还充满时尚气息,成为受游客喜爱的“潮品”,相关产业日益发展壮大,有力助推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
了解更多文创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新时代文艺的一大亮点。得益于文化内涵、设计巧思和时代生活的对接,如今的文创越来越好看、好玩、好用,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在家常日用中感受文化之美。
了解更多千年古都,文脉悠远。近年来,北京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假日旅游人潮涌动。文旅热成为助力北京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
从陇南文县碧口大景区到金昌金川国家矿山公园,从张掖七彩丹霞到平凉崆峒山中台,从庆阳环州故城到天水花舞南山文旅小镇……今年以来,甘肃省推出了“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系列文旅诗会,这一贯穿全年的品牌活动将甘肃各地的文旅特色进行了全景式展示。
深秋时节,绚烂的红叶植物成为山林间的夺目景致。提起红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枫叶。其实,红叶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红叶家族”成员很多。
金秋时节,各地层林尽染,候鸟陆续南迁。人们走出家门,尽享秋韵。
近来,不少网友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平替”,从寻找国外景点的“国内版本”,到打卡网红目的地的“相似同款”,“平替旅行”这种现象一时兴起。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稳步扩大,文化骨干企业不断扩充壮大,文化数字化战略扎实推进,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旅融合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主张戏曲创作者搬演旧剧时应该“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让观众“虽观旧剧,如阅新篇”。
历经20余载的不断发展,牡丹奖已成为挖掘曲艺新秀、促进曲艺创作繁荣的璀璨舞台。除了评出的奖项所体现的示范性、引领性,颁奖活动期间,中国曲协大力组织曲艺“送欢笑”“进校园”活动,并举办各层级研修班,进一步增强了曲艺艺术的社会效应,为“曲艺随时代,牡丹为人民”写下生动的注脚。
昆山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举办了6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一个个戏曲传播平台在昆山涌现,乡镇建起惠民剧场,村里搭起百姓戏台,“雅到极致”的昆曲已融入昆山人的日常生活。到昆山追戏,在昆山演戏,成为一种时尚。
戏曲跨界的传统由来已久。1905年,一部《定军山》令戏曲首次“触电”,中国第一部电影应运而生。之后,以梅兰芳、程砚秋、李少春等为代表的京剧表演大师前赴后继,他们以先行者的姿态接纳、吸收舶来艺术丰富本土文化,借助电影这一新媒介记录舞台风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
历经19天的精彩演出,9月23日,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闭幕。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出席活动并讲话,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宣布盛典闭幕。
程砚秋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四大名旦”之一,他的京剧表演艺术臻于化境,与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们共同铸就了20世纪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高峰。
近年来,不少剧种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有趣元素,结合当下观众的兴趣,让古老的戏曲更富有时代特质,也唤起了更多年轻人对戏曲的好奇心。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要传承更要传播。百年来,中国戏曲走出舞台,积极借助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融媒、动漫游戏等媒介进行传播,展现了戏曲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京剧的诞生源于交流、融合,顺应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历代名家对艺术风格和展现手段的独特创新,也受到广大观众和同行认可,形成了不同流派。京剧在发展中始终保持这种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品质。
昆曲之美,美在何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唱词唱腔、人物造型、表演方式,无不经过千锤百炼、精打细磨。可以说,昆曲美在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美在静似雕塑、动如行云,美在景随唱移、情随心生。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做到以人为中心,特别是要对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投入更多的关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载体,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非凡创造力,树立主体意识,强化使命担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闪耀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