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国家博物馆选购文创产品本报记者刘海红摄
本报记者 刘海红
2024年,不仅是博物馆文创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深度融合的一年,更是博物馆以独特视角讲述历史、连接未来作出生动实践的一年。从文物的数字化重生到跨界合作的奇思妙想,处处闪烁着智慧与创新的光芒。
发展:多元文创引发大众关注
比着“剪刀手”的雍正皇帝形象、康熙朱批“朕知道了”纸胶带、“俑仕相伴”彩绘陶人俑牙签筒……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以其“脑洞大开”的趣味性让文创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文化传播与传承、品牌形象塑造与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10年是博物馆文创的高速发展期。”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朱敏看来,2014年前,博物馆文创产品主要停留在对文物的符号化复制和应用上。比如,按照一定比例对文物进行复制和仿制,或将博物馆标识元素印制于书签、日历、帆布包等日用品上。这些文创产品虽然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但实用性和创新性较弱。
2014年后,随着社会各界的重视,博物馆成为人们享受文化生活的热门目的地,将“文物”带回家成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参观博物馆后的诉求。在此背景下,产品多样化、数字化探索、沉浸式体验、IP化运营、跨界融合……博物馆文创进入高速发展期。
“到2024年,博物馆文创注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借助社交媒体形成文化传播阵地,引导大众关注文博领域。同时,科技赋能使数字文创产品成为新亮点,例如数字藏品、数字伴手礼等。”对于2024年博物馆文创的亮点,朱敏表示。
亮点:文物与文创相互成就
2024年,博物馆文创在设计创新、互动体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展现出爆款频出、文创经济蓬勃发展、博物馆社会影响力提升等亮点。
说到2024年的博物馆文创爆款,就不得不说国家博物馆的木质、AR金属两款凤冠冰箱贴。截至2024年11月底,这两款冰箱贴共计销售超53万件。其中,馆内每日售出3500件凤冠冰箱贴,每位观众限购两件。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介绍:“即便限购,凤冠冰箱贴往往也会在国博开馆后1个小时内售罄。”
在廖飞看来,文物与文创是相互成就的。凤冠冰箱贴是以馆内“明星展品”明孝端皇后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走红后,部分观众会带着冰箱贴到展柜“打卡”文物原型,让文物与文创实现良性互动。廖飞称,这不仅是为了引起观众共鸣,也在通过热销文创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截至2024年11月底,国博2024年累计预约观众达63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万余人,同比增长10%。
2024年,博物馆文创还与数字化、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了更多的结合,科技的力量让深厚的历史文化更形象、更直观。
敦煌研究院的“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作为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为用户带来敦煌壁画线上知识讲解互动及线下VR(虚拟现实)深度体验。这是继“云游敦煌”和“敦煌动画剧”后,敦煌研究院通过新文创模式,在敦煌文化数字内容创新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产品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突破:以差异化发展回归生活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2024年博物馆文创产品依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款式同质化等问题。对此,朱敏认为,以IP为核心,通过树立品牌形象、跨界融合发展等方式打造“文创+”形态,形成差异化发展趋势很重要。
通过IP化运营,博物馆可以推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活动,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和文化影响力。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和举办展览等活动,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打造的“故宫IP”已深入人心,成为博物馆文创的佼佼者。
脸挂鼻涕、双手揣兜,体型圆墩墩的冻梨玩偶近期在社交平台走红,这是甘肃省博物馆打造的新文创IP——甘肃(不)土特产系列。甘肃省博物馆产业经营处处长任先君介绍,这个系列的设计灵感源于甘肃土特产,旨在用新奇有趣的玩偶展现地方文化符号,效果很好。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认为,在个性化消费时代,文创产品已成为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代言人”,所以博物馆文创更要注重连接当代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从凤冠冰箱贴到天宫藻井冰箱贴,2024年,兼具社交、收集、记录行程等功能的冰箱贴成为“顶流”。刘江红认为,随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探索将文化价值和实用功能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让优质文创延展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才能让文创从“网红”走向“长红”。
所谓“中转式旅行”,是指通过选择时间、价格合适的中转票,将中转城市作为旅行目的地的旅行方式。因其具备票价更低廉、时间更灵活等优势,备受年轻游客青睐。
2025乙巳蛇年新春,山西博物院推出“寻蛇——藏在山西博物院里的蛇”和“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两大贺岁展,带观众欣赏异彩纷呈的“蛇文物”,感受其丰厚的文化内涵。
在冰上“滑”龙舟、在那达慕体验雪地赛马、在查干湖冬捕、在阿勒泰来一场古老的毛皮滑雪比赛……当“冰雪热”遇上“非遗热”,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月9日,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中轴线”的评价是这样写的:“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那么,怎样理解“中国理想都城”,什么是“秩序的杰作”,北京老城究竟是怎样一座何其壮美的都城呢?
2025年元旦前后,全国电影市场持续升温,一批优质影片汇聚银幕,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气息。感人至深的剧情片、轻松搞笑的喜剧片、惊险刺激的动作片……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选择。
今年以来,国铁集团持续加大特色旅游列车开发力度,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品牌。今年前11月,国铁集团累计开行旅游列车1737列,同比增长17.6%,掀起火车“慢”游消费热潮。
连日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走出去”,对外精准推介燕赵文旅资源、签约合作项目、开拓文旅市场,海外“朋友圈”动态持续上新。
据了解,华熙LIVE·五棵松商业街区将文化、体育、娱乐、艺术、教育与生活等业态充分融合,并结合周边配套设施举行文体活动,很受年轻消费者喜爱。此外,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等也增添了这里的吸引力。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南腔北调”在此交流展示,戏曲名家带来精彩展演。本期我们约请参与百戏盛典的戏曲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就戏曲人才培养、濒危剧种保护、创新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为繁荣中国戏曲百花园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