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摘 > 正文

犹太贤哲罗森茨维格的生平与思想(2)

2016-12-09 14:55:48      参与评论()人

解放运动(Emancipation)使得一向自我封闭的犹太社区打开了一扇通向这一精神的新世界的大门。存在于传统会堂和家庭仪式中的犹太藩篱现在看起来陈腐而且失去了意义。至于那些由先知们率先倡导并保存在拉比们的教诲和祈祷文中的弥赛亚式的普遍主义观念似乎已经得到了实现,至少也可以说是正逐步地在欧洲的普遍人性中逐步变为现实。

封闭性一直到19世纪都是犹太人生存状况的重要特征。在打破这一封闭性的过程中,罗森茨维格家族的某一成员恰好 扮演了一个积极的角色。 自己的家族与这一进程息息相关这 一事实给罗森茨维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他转变前还是转变之后。 在他作品中,我们发现他曾多次提及撒母耳·梅 尔·艾伦博格(Samuel Meir Ehrenberg),后者是他的外曾祖父, 一度活跃于犹太历史的这一特殊的转折时刻。

S·M·艾伦博格(1773-1853)起初是位于沃尔芬比特尔地方(属于不伦瑞克公爵的自由犹太学校的教师,后来升任该校的负责人。在他的诸多学生之中,他比较看重两位历史学家:以撒·马库斯·乔斯特和列奥坡得·桑兹。正是这二人为“犹太教科学”运动奠定了基础。这一运动相信人们无法指望犹太教还有进一步成长和进步的空间,并进而宣扬一种对待犹太文化和历史的客观的和学术性的——或许有人会说是没有人情味的——观点。

桑兹(他曾经问过一位被作为希伯来诗人引荐过来的俄国犹太人这样的问题:“你何时曾生存过?”)曾1854年私下印行过一本小册子,在其中他描绘了艾伦博格的生平和他指导下的学校。他相当精准地概括了这所学校的特征:“起初,这所学校是专门研习塔木德的地方,只允许开设极少数(非塔木德的——中译者补)一般性的科目,后来则变成了一所学术研究机构,塔木德只是允许开设的诸科目之一,最后终于变成了一所摒弃了塔木德教育的高等学校。”启蒙和解放由此让人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冲击;艾伦博格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要求,他将这一要求表述为:“我揭示给我的学生们的,是一条如果我们想在地上的万民之中获得更高的评价而必须走的道路。”该校的宗旨渐渐变为:“改造思想幼稚、言语粗鲁、无知、受教育水平很低的青年人(bahurim),使之变得优雅而富有教养。”传统教育让位于更具普遍性的伦理学课程。更为具体的课程也开设出来,目标是“确立那些为全部伦理学和神学教义奠基的基础性的伦理学概念”。要了解“宗教的种种具体资料”则需要求助于一本印刷好了的手册。《摩西五经》使用的是门德尔松的译本,这是当时最好的德文译本。有关《圣经》的古典评注再也无人问津,如有必要解释《圣经》,则全部付诸口头解说。1848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艾伦博格的希望之火,他坚持认为,从这一年开始,逾越节哈格大可以精简掉下述句子:“今年我们虽然是奴隶,但明年我们就会获得自由”。

艾伦博格跟绝大多数与他志同道合的犹太主义者一样,相信打破犹太人的封闭性,迈向欧洲主流社会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必要的调整,其结果将是传统犹太教和现代精神的某种折衷或者综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罗森茨维格的时代,这种全心全意的调整和综合却需要洗礼作为其必要条件。艾伦博格的另外几个曾孙——罗森茨维格的密友,汉斯·艾伦博格和鲁道夫·艾伦博格——转变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一事实给年轻的罗森茨维格印象颇深;一旦接受了前提,那么结论就是难以避免的。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关键词:罗森茨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