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摘 > 正文

犹太贤哲罗森茨维格的生平与思想(1)

2016-12-09 14:55:48      参与评论()人

书名:《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br>作者:(美)纳胡姆•格拉策 编著;孙增霖 译<br>

书名:《罗森茨维格:生平与思想》
作者:(美)纳胡姆•格拉策 编著;孙增霖 译

罗森茨维格生命的历程跟他作品的内容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中。当他的生活遭遇变故的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相信会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相应的多愁善感的成分、或者多少有点非理性的反映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最严谨、最冷静的形式。而当他的某一著作所表现出来的完美的结构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躲在象牙塔中的学者时,我们却发现该书的作者是一个身处战壕中的士兵,正在军队定制的明信片上书写一部长达数百页的鸿篇巨制,然后把这数量巨大的明信片一张张地寄回家。当一个人看到过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家乡那庄严肃穆的安息日祭典——祈祷、祝福、歌唱以及以正经八百的工作态度小心翼翼地执行的斋戒——后,作为旁观者一定会指望他是一个严守传统的正统派犹太人。然而,人们却发现他是那个时代最不守教条的思想家之一。

对那些只认识精心研读《塔木德》及其评注的、虔诚的犹太教徒罗森茨维格的人来说,无法设想这样一个人居然是像《黑格尔与国家》那样的哲学著作的作者。另一方面,如果德国的学者们发现他们之中的一位居然翻译中世纪的犹太诗歌并且撰写有关《圣经》神学论文的话,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矛盾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当一位读者读到一篇篇才华横溢、创意十足、洋溢着生动的幽默的文章时,他会认为作者一定是一个快乐而健康的思想斗士,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然而,与这些文章相对应的罗森茨维格的生平却显示给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瘫痪多年,失去了说话能力的人,一个在妻子帮助下才能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表情达意的人。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听说了罗森茨维格是怎样战胜了可怕的病痛、顽强地活下去并成为了一位活跃而多产的学者、作家和批评家时,他说道:“此人别无选择!”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在面对这样的特例时,既未借助某种情结(complexes),也没有寻找某些隐秘的原因,反而简单地认定:罗森茨维格生命的这种特殊模式正是其正常的状态。在这一点上他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因为在罗森茨维格生命和作品之间的所有表面的冲突共同谱写了一气呵成的篇章,一部既属于个人的、独一无二的、又足以为后人楷模的历史。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的故事就是一个重新发现犹太教的故事。一位欧洲的知识分子和同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同他自己的过去决裂,借助坚定的信念(conviction)他变成了一个犹太人,重新发现了他的民族的存在,而且变成了这种存在的现代解读者。

他作为一位西欧的知识分子,是19世纪的得意门生。这是一个信仰进步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这一信仰由科学的稳步发展而得到了确证。人与社会的进化看起来是不可阻挡的。对卢梭(Rousseau)1所描绘的“人类的无限完善性”的信仰导致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氛围,弥漫在大学、艺术院校以及其他的学术和教育(Bildung)机构中。自信自己是他触及的所有领域的主人的可不仅仅是行动家们,与他们志同道合的还有思想家们,后者追随黑格尔的脚步,相信思想是全能的,对他们来说,思想“不仅仅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才能找到的重要事物,也就是说,它也许能、也许不能根据我们的意愿转变为我们期盼的现实。与此相反,思想就是行动、思想就是现实”(黑格尔)。年轻的罗森茨维格自身高度认同这种进步的世界观和对理性的信仰。

关键词:罗森茨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