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摘 > 正文

说不完的徐悲鸿(3)

2016-12-27 15:16: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因此,我也对1938年至1941年间徐悲鸿的所作所为,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徐悲鸿绝非圣人,他是艺术家,情感真挚,不掩饰,不虚伪,爱国,爱民族,对中国美术教育一生负有使命感,身体力行,言行极其透明。他一生短暂的五十八年经历可圈可点,这是对徐悲鸿认识的基调,否则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画家吴冠中对自己的学生丁绍光赴美时曾有所嘱:“你到了国外,如果有说话的机会,一定要大声疾呼,打倒徐悲鸿。”(简繁《沧海》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191页。)这已不是什么研究和质疑了,而是“恨”了。

徐悲鸿在南洋新加坡的往返,开始于1925年在巴黎留学期间,经济生活遇到了麻烦,是驻法总领事赵颂南先生对小同乡徐悲鸿解囊相助,后来又介绍华侨望族黄孟圭,帮助徐悲鸿赴新加坡找其弟黄曼士筹资学费,从此,徐悲鸿与黄氏兄弟结义,以大哥二哥相称。

抗战办展募捐,去香港、澳门以及赴南洋是最佳场所。华侨爱国,那已形成抗战大后方的基地。那时赴南洋等地办理手续简单,抗敌演剧队、歌舞团赴南洋宣传抗日募捐,新加坡是必经之地。郁达夫后来不是也被日寇枪杀在那里吗!所以,说不上徐悲鸿去南洋办画展募捐是追求安逸,是逃脱抗战现实。

关于1938年武汉三厅,美术组由徐悲鸿挂帅,那是非他莫属的事。

徐悲鸿当时已形成中国美术界领军地位,遗憾的是他找错了门,坐了陈诚的冷板凳,他一气之下拂袖而去,之后声明可排名,也可请倪贻德君代理,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效劳就是了。此事无可非议。他去了广西桂林,桂林、昆明等地都是当时中国文化人聚集之地,加上他也为自己的恋人孙多慈一家安排,同时也为自己打算。

这里要说的徐悲鸿正是四十多岁之际,从1927年由法国留学回国,家庭开始处在破裂中,蒋碧微极不情愿地生了第二个孩子——女儿丽丽,无心照顾,致使丽丽的脚伤不治,落下终生跛疾。此时她与张道藩书信热恋中,南京的傅厚岗6号已变成张公馆了,而徐悲鸿1930年后与学生孙多慈“弄假成真”也走上了热恋之路,他离不成婚又结不了亲,整个抗战八年都在矛盾中度过。蒋碧微手中拿着徐悲鸿的印章,每月薪金照领,理直气壮,她要养儿育女生活。而徐悲鸿正是需要家,需要温情,需要照顾……却变成有家无可归的地步。将图书藏在桂林岩洞中,将图画文物带在身边,来去漂泊。

1938年与孙多慈的结合被孙父严厉拒绝而无望了。徐悲鸿竟饥不择食地企图与当地一个桂剧名优求婚成家算了,幸被李济深、田汉、欧阳予倩等友人劝阻了。

之后他赴印度,创作《愚公移山》等一系列作品。接着通信运筹,交涉准备,要以自身力量去美国办展,为抗战扩大宣传影响而努力。此时,在友人劝说下徐悲鸿又硬着头皮给蒋碧微去信,邀请同往美国,又被蒋戏弄拒之。徐悲鸿这位大男人一时又失了阵脚,竟不顾一切地要与一年轻马来西亚华裔少女成婚,看中她通英语,可以赴美任翻译(此情节华天雪文内有详述),结果又被黄曼士等友人劝阻。说这个大概轮廓,可以看到一位活生生的艺术家徐悲鸿遇到的无奈、孤独、麻烦、忙碌、渴望和天真的追求。又要为国贡献创作,又要求人协助成全。正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随机而动了。”时局、人事都由不得人,他再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

此时,谁能忍心去怀疑他,指责他言而无信未能“两个月后能回重庆”呢。

关键词:徐悲鸿